弥迦书第7章逐节注解、祷读

【弥七1】「哀哉!我(或译:以色列)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

【弥七2】「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猎取弟兄。」

【弥七3】「他们双手作恶;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位分大的吐出恶意,都彼此结联行恶。」

【弥七4】「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他们必扰乱不安。」

  • 此时的南国犹大好像收尽果实后的果树,虽然枝叶茂盛,却没有可吃的果子;虽然百姓宗教的热忱高涨(六6-7),但真实的属灵光景却是一片荒凉,「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2节)。今天,许多人也以为可以倚靠肉体的努力做到爱神爱人,但神的评语也是同样:「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4节),因为肉体生命只能长出「蒺藜、荆棘」。
  • 「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4节),原文是「你守望者的日子,就是你的惩罚已经来到」(英文ESV译本),意思是「安排守望者发警报的日子已经来到」。

【弥七5】「不要倚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提说。」

【弥七6】「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 人与神的关系如果出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一定也会出问题。不但「君王、审判官、位分大的」(3节)依仗权势作恶,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也「都用网罗猎取弟兄」(2节),邻舍、密友和亲人之间互相算计、彼此争斗(5-6节)。今天,许多人以为不信神就不必受律法的约束,可以自由展现人性的美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结果却把人性的丑恶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6节)。
  • 主耶稣曾用第6节来描述人听到福音以后不同的反应(太十35-36)。

【弥七7】「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应允我。」

  • 「仰望」(7节)和「守望」(4节)原文是同一个词。全然败坏的耶路撒冷城要「守望」等候惩罚的来到,而先知是「仰望」拯救的神来到。因为「降罚的日子」(4节)也是神施行拯救的日子,神管教的目的是为了恢复。
  • 「我的神必应允我」(7节)原文是「我的神必垂听」,意思是「我的神必在乎」。此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看起来已经黑暗到极点,南国内忧外患,神的百姓还有希望吗?「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还有出路吗?这时,先知不是沮丧、放弃,而是在祷告中「仰望、等候」(7节)。「等候」是无助者最有力的行动(诗三十八15;四十二5、11;四十三5;一百三十5),因为神必在乎。
  • 本节是整章的转折点,先知的眼光从人的全然败坏转到神的应许信实(20节),使充满谴责、审判的弥迦书,戏剧性地以一篇凯旋之歌作为结束。8-20节这段凯旋之歌,分为四段(8-10节;11-13节;14-17节;18-20节)。

【弥七8】「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

【弥七9】「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祂,直等祂为我辨屈,为我伸冤。祂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祂的公义。」

【弥七10】「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神在哪里』的,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

  • 8-10节是凯旋之歌的第一段,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把自己和耶路撒冷城融为一体,这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蒙羞的耶路撒冷警告仇敌不要「夸耀」(8节),因为她为罪受罚只是暂时的(9节),到耶路撒冷蒙拯救之日,也是仇敌「被羞愧遮盖」(10节)之时。
  • 「我虽坐在黑暗里」(8节)是比喻耶路撒冷被仇敌围困的无助光景。神让耶路撒冷「跌倒」,是为了让她「起来」;神让犯罪的百姓「坐在黑暗里」,是为了领她「到光明中」(9节),「得见祂的公义」(9节)。因此,耶路撒冷可以仰望神为她「辨屈、伸冤」(9节):如果耶路撒冷得罪神还必须受罚,何况那些加害耶路撒冷、并且亵渎神的人呢(10节)?「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彼前四17)?
  • 「践踏」(10节),指古代中东的战胜者把脚踏在敌人头上,表示胜利。历史已证实了耶路撒冷所信奉的神乃真神,而亚述的守护神(Ashur)早已「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10节)。
  • 仇敌以为犹大的失败是因为以色列的神不存在、或者没有能力,以为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偶像的帮助征服了犹大,所以尽情地侮辱神的百姓。殊不知他们之所以能顺利掳掠犹大,是因为以色列的神要管教自己的百姓。当神的管教结束以后,祂就会拯救百姓、刑罚仇敌,让世人知道唯有祂是大能、公义和信实的神。
上图:吾珥出土的主前2110年宁吉尔苏(Ningirsu,即尼努尔塔Ninurta)神像的底座,现藏于卢浮宫。这座雕像的底座反映了当时的习俗:胜利者把脚放在他的敌人的头上(书十24;诗一百一十1)。

上图:吾珥出土的主前2110年宁吉尔苏(Ningirsu,即尼努尔塔Ninurta)神像的底座,现藏于卢浮宫。这座雕像的底座反映了当时的习俗:胜利者把脚放在他的敌人的头上(书十24;诗一百一十1)。

【弥七11】「以色列啊,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或译:命令必传到远方)。」

【弥七12】「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

【弥七13】「然而,这地因居民的缘故,又因他们行事的结果,必然荒凉。」

  • 11-13节是凯旋之歌的第二段:虽然这地现在将因着百姓的罪而受到神公义的审判,「必然荒凉」(13节),但消极的管教却有积极的结果,包括南北两国在内的以色列必将被神恢复、重建,并且「境界」(11节)大大拓展。
  • 「墙垣必重修」(11节),代表神的百姓将重新恢复成「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墙垣」(11节)原文并非指防御的城墙,而是指一般的墙,包括葡萄园的篱笆(诗八十12;赛五5),表明将来耶路撒冷将活在神所赐的和平之中(四8)。
  • 「大河」(12节)指幼发拉底河。「从这海到那海」(12节)可能指从地中海到死海。「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12节),是用相反方向的两个地点来代表全体,表明救恩将临到全地。
  • 动词「归到」(12节)的原文是单数,表明救恩乃是每个人自己与神之间的关系。
  • 将来,列国之中都有跟随神的人(12节)「归到」耶路撒冷的「墙垣」之内,这些人既包括回归的以色列十二支派,也包括被神拣选的外邦人,他们最后都将归向「天上的耶路撒冷」(来十二22)。

【弥七14】「求耶和华在迦密山的树林中,用祢的杖牧放祢独居的民,就是祢产业的羊群。求祢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时一样。」

【弥七15】「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

【弥七16】「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捂口,掩耳不听。」

【弥七17】「他们必舔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兢兢地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神而惧怕。」

  • 14-17节是凯旋之歌的第三段。
  • 「巴珊和基列」(14节)都是北国在约旦河东的领土,以丰沃的草地著称。「迦密山」(14节)是北国靠近地中海的山脉,林木茂盛。当时这些地方已经沦为亚述的行省,但先知预言这些地方将来必被归还给以色列。今天,「巴珊和基列」被称为「戈兰高地」。「迦密山」就在以色列的海法。
  • 「古时」(14节),指摩西、约书亚的时代。
  • 先知求神「像古时一样」(14节),重新牧养自己的百姓,使他们重新成为分别为圣的「独居的民」(14节);而神立刻就应允「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15节),好让列国看见了就降服、归向神(16-17节)。神应允得这么痛快,好像就等着先知作出这个祷告。因为神是有能力、负责任的大牧者,当祂「产业的羊群」(14节)看起来已经全然败坏,「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五十三6)的时候,其实神还在「按心中的纯正牧养他们,用手中的巧妙引导他们」(诗七十八72)。因为神救赎的计划,就是先允许羊走迷,再把羊领回。
  • 神允许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堕落(创三6),最后又把人恢复到新天新地里(启二十一1-4);神也允许选民以色列人全然失败(1-4节),最后又带领他们回归(12节)、重建(11节),「像古时一样」。在人看来,这只是绕了一个大圈回到了起点,白走弯路、枉费功夫;但实际上,这正是神救恩的奥秘。人是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创一27),有神所赐的自由意志。但一方面,受造者永远都不能「如神」(创三5)正确运用自由意志;另一方面,如果神禁止人用自由意志尝试各种可能,人总会像好奇的孩子一样心有不甘。因此,神没有阻挡亚当夏娃用自由意志拣选禁果(创三6),而是允许人从伊甸园失落,在漫长的堕落历史中,用自由意志穷尽了一切所能想到的选择,最后才像约拿和水手一样(拿一),发现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顺服神的旨意。将来人被恢复到新天新地的时候,这一部人类堕落和神救赎的历史,也将写在我们的心上(耶三十一33),成为圣灵在永恒里引导我们「与神同行」(创五22;六9)的工具。

【弥七18】「神啊,有何神像祢,赦免罪孽,饶恕祢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弥七19】「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弥七20】「祢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

  • 18-20节是凯旋之歌的第四段。正统犹太人在每年犹太新年(吹角节 Rosh Hashanah)的下午,都会举行赎罪仪式(Tashlich),在水边诵读18-20节,并且倒空口袋、或把代表罪的面包片丢入水中,象征「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19节)。
  • 「雅各」、「亚伯拉罕」(20节)都是以色列人的先祖,代表神的选民。雅各是一个诡诈的人(创二十七36),神却「向雅各发诚实」(20节),表明圣约里的恩典、怜悯、诚实和慈爱(18-20节)并不是因为人的光景,而是因为神自己的性情(出三十四6)。因此,这恩典也能临到我们这些同样诡诈、不配的人,「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
  • 「慈爱」(20节)原文是「不变的爱」(英文ESV、NASB译本),并不是指无缘无故的爱,而是指「守约的慈爱」(撒下七15)。神「守约的慈爱」,是不配的百姓在失败和黑暗中仍能存留盼望的唯一根据。
  • 「将罪孽踏在脚下」(19节),指神将胜过罪恶。古代中东的君王在战胜仇敌时,把脚踏在敌人头上,表示胜利(书十24;诗六十12)。
  • 「投于深海」(19节),指神将彻底赦免、清除百姓的罪。在出埃及的路上,「法老的车辆、军兵,耶和华已抛在海中」(出十五4);同样,在百姓回归的路上,神也会「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19节)。
  • 「有何神像祢」(18节),就是「弥迦」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双关语。再没有别神能像真神一样「赦免罪孽」(18节),又有恩典、怜悯、诚实和慈爱(18-20节)。如果神不肯赦罪、永远怀怒,先知所发表的谴责和审判只是发泄忿怒;而人因为已经「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二1),灵性无能为力,只会越谴责越绝望、越审判越刚硬。但神却是「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18节)的神,祂用「赦免之恩」(诗一百三十3-4)来叫人敬畏祂,祂用守约的「诚实」和「慈爱」(20节)给人存留了得救的盼望,所以先知不能不在此称颂神的救恩!
  • 14-20节与摩西过红海后的凯旋之歌相似,用了许多同样的话语来称颂神的救恩。那些落败的仇敌都「战惧」(17节;出十五16「恐惧」词根)、「战兢」(17节;出十五14「发颤」原文)、「用手捂口」(16节;出十五16「寂然」同义),而神同样行「奇事」(15节;出十五11)、有「慈爱」(20节;出十五13),将祂的仇敌投入深海(19节;出十五1、4-5),并使以色列成为祂的「产业」(14、18节;出十五17)。两首赞美诗都发出同样的赞叹:「有何神像祢」(18节;出十五11「谁能像祢」原文)。摩西的凯旋之歌是回顾神过去的得胜,但弥迦的凯旋之歌却是展望更大的救恩;这救恩不但给以色列人,也给我们这些从前质问「耶和华——你神在哪里」(10节)的外邦人带来了得救的盼望。因为神必成就「古时起誓应许」(20节)亚伯拉罕和雅各的话,使「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二十八14同义)!
上图:正统哈西迪犹太人(Hasidic)于吹角节在河边祷告(Aleksander Gierymski绘于1884年)。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c)和大部分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c)在午后要到海边、河边或有流水的地方举行赎罪仪式(Tashlikh),诵读「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弥七18-19),并诵读「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赛十一9)。

上图:正统哈西迪犹太人(Hasidic)于吹角节在河边祷告(Aleksander Gierymski绘于1884年)。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c)和大部分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c)在午后要到海边、河边或有流水的地方举行赎罪仪式(Tashlikh),诵读「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弥七18-19),并诵读「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赛十一9)。

上图:2018年9月吹角节,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Danny Danon,右边)和联合国秘书长(António Guterres,左边)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行Tashlich仪式,把象征罪的面包投入东河。

上图:2018年9月吹角节,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Danny Danon,右边)和联合国秘书长(António Guterres,左边)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行Tashlich仪式,把象征罪的面包投入东河。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弥迦书第6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那鸿书第1章逐节注解、祷读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