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1章逐节注解、祷读

【代上一1】「亚当生塞特;塞特生以挪士;」

【代上一2】「以挪士生该南;该南生玛勒列;玛勒列生雅列;」

【代上一3】「雅列生以诺;以诺生玛土撒拉;玛土撒拉生拉麦;」

【代上一4】「拉麦生挪亚;挪亚生闪、含、雅弗。」

  • 1-4节的原文并不是「谁生谁」,而是劈头盖脸的一串名字:「亚当、塞特、以挪士……」,一气呵成、直击人心,最后停止在被神拣选的「挪亚」(4节)一家身上。这十三个名字就像扣人心弦的鼓点,拉开了本书的大幕。《历代志》所讲述的不是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也不是全人类的历史,而是神救赎工作的历史。本书最初的读者是被掳回归的以色列人,他们都熟悉摩西五经。因此,这份家谱只要列出人名,不必解释,就能唤起读者思考,让他们自动联想起创造、堕落、审判和救赎的历史。
  • 1-4节是大洪水之前的十代家谱,与创五1-32中的名字相同,但只记录了神所拣选的「塞特」(1节),略去了该隐和亚伯(创四1-25)。在大洪水之前,神在人中间的救赎工作从「亚当」(1节)开始,「女人的后裔」(创三15)弥赛亚的谱系在「塞特」的后裔中延续了十代(1-4节)。最后,神拣选了「挪亚」(4节),在大洪水的审判之后继续救赎的计划。
  • 挪亚三个儿子(4节)的出生顺序很可能是雅弗、闪、含,因为挪亚500岁时做了父亲(创五32),而闪是挪亚502岁时生的(创十一10),含则是小儿子(创九24)。这三个儿子在洪水之后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形成了今天世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创十32),中国人可能是闪或含的后代。
  • 《历代志》一开始就是一份圣经里最长的家谱,用了整整九章篇幅。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份超长的家谱可能是一份乏味的清单;但对于本书最初的读者来说,这份家谱却是对失败者的安慰、对软弱者的扶持、对蒙召者的坚立。《历代志》成书于犹大被掳回归之后,当时波斯帝国允许被掳的以色列人回归重建圣殿(代下三十六22),但大部分百姓却不愿离开居住了七十年的巴比伦。虽然少数百姓顺服神的呼召(拉二64-65),「从巴比伦回来住在自己地业城邑中」(九2),重建被毁的圣殿和荒凉的耶路撒冷,但心头却萦绕着沉重的身分危机和深深的罪疚、羞辱感(拉三12-13),甚至不能体会神的爱(玛一2)。这时,神借着这份伟大的家谱,数算自己的百姓,把这些弱小、卑微的失败者的源头追溯到创造的起头「亚当」,让百姓清楚地认明自己蒙拣选的地位。神透过这份家谱所发表的,正是祂自己所宣告的:「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二十九11)。

【代上一5】「雅弗的儿子是歌篾、玛各、玛代、雅完、土巴、米设、提拉。」

【代上一6】「歌篾的儿子是亚实基拿、低法(在创世记十章三节是利法)、陀迦玛。」

【代上一7】「雅完的儿子是以利沙、他施、基提、多单(有作罗单的)。」

  • 5-7节是挪亚的儿子雅弗的家谱,与创十2-5中的名字相同,只是个别名字的拼写略有差异,比如:「低法」(5节)在创十3中为「利法」。每个名字所代表的民族参见创十2-5注解。
  • 希伯来语经常用「儿子」(5节)表示「孙子」(王上十九16)、「外孙」(代上二21-23)或「后裔」,有时也称孙女为「女儿」(王下八18)。因此,圣经中的族谱可能跳越好几代,并不能用来准确计算年代。另外,希伯来语表示亲属关系的用语也不象中文那么精确,比如:拉班和雅各是舅甥关系,亚伯拉罕和罗得是叔侄关系,但都可以被称为弟兄(创十三8;十四14);而何巴可能是摩西的岳父、也可能是内兄(民十29)。
  • 雅弗的后裔一共有14个宗族,他们从亚拉腊山向北迁移,定居在西至西班牙、东至伊朗的地区,包括黑海、里海、高加索一带地方。他们居住的地点离以色列人比较远,后代的互动也比较少。其中「雅完」(7节)的后裔,在波斯帝国之后建立了统治耶路撒冷的马其顿希腊帝国。

【代上一8】「含的儿子是古实、麦西、弗、迦南。」

【代上一9】「古实的儿子是西巴、哈腓拉、撒弗他、拉玛、撒弗提迦。拉玛的儿子是示巴、底但。」

【代上一10】「古实生宁录;他为世上英雄之首。」

【代上一11】「麦西生路低人、亚拿米人、利哈比人、拿弗土希人、」

【代上一12】「帕斯鲁细人、迦斯路希人、迦斐托人;从迦斐托出来的有非利士人。」

【代上一13】「迦南生长子西顿,又生赫」

【代上一14】「和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

【代上一15】「希未人、亚基人、西尼人、」

【代上一16】「亚瓦底人、洗玛利人,并哈马人。」

  • 8-16节是挪亚的儿子含的家谱,与创十6-20中的名字相同。每个名字所代表的民族参见创十6-20注解。
  • 「宁录」(10节)是大洪水之后最初开始阻挡神旨意的人(创十9),可能是带领百姓建造巴别塔的首领(创十一3-4)。他所代表的势力,后来发展成为掳走北国以色列的亚述和掳走南国犹大的巴比伦(创十11-12)。
  • 「麦西」(11节)是埃及人的始祖。「麦西」原文是双数,指上、下埃及。
  • 含的后裔一共有30个宗族,「从迦婓托出来的有非利士人」(12节)原文放在括号内,并不计入总数。他们从亚拉腊山向西南迁移,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和埃及南部、地中海东岸,并沿着北非地中海沿岸向西扩散。他们居住的地点离以色列人很近,历史上交往非常多,成为围堵以色列的主要敌人。其中亚述人、巴比伦人、埃及人(11-12节)、非利士人(12节)和迦南人(13-16节)都是神用来管教以色列人的重要工具。

【代上一17】「闪的儿子是以拦、亚述、亚法撒、路德、亚兰、乌斯、户勒、基帖、米设(在创世记十章二十三节是玛施)。

【代上一18】「亚法撒生沙拉;沙拉生希伯。」

【代上一19】「希伯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法勒(就是分的意思),因为那时人就分地居住;法勒的兄弟名叫约坍。」

【代上一20】「约坍生亚摩答、沙列、哈萨玛非、耶拉、」

【代上一21】「哈多兰、乌萨、德拉、」

【代上一22】「以巴录、亚比玛利、示巴、」

【代上一23】「阿斐、哈腓拉、约巴。这都是约坍的儿子。」

  • 17-23节是挪亚的儿子闪的家谱,与创十21-31中的名字相同,只是个别名字的拼写略有差异,比如:「米设」(17节)在创十23中为「玛施」,「以巴录」(22节)在创十28中为「俄巴路」。每个名字所代表的民族参见创十21-31注解。
  • 希伯来语经常用「儿子」(17节)表示「孙子」(王上十九16)、「外孙」(代上二21-23)或「后裔」。「乌斯、户勒、基帖、玛施」(17节)其实并不是闪的儿子,而是「亚兰」(17节)的后代。
  • 「法勒」(19节)是亚伯拉罕的祖先,「法勒」的字义是「分离」,可能是记念当时的巴别塔事件(创十一9)。在这段家谱里,作者刻意删去了《创世记》中提到的约坍所住的地方(创十30),却留下了「那时人就分地居住」(19节;创十25),表明「分地居住」是本书所要强调的重点。巴别塔的犯罪导致全人类的分散(创十一1-9),以色列人的犯罪也导致选民的分散;北国被掳亚述、南国被掳巴比伦。神的百姓被「分散在万民中」(申四27),并非偶然、而是神管教的法则。
  • 闪的后裔一共有26个宗族,他们从亚拉腊山向东南迁移,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及周边地区和阿拉伯半岛。其中亚兰人(17节)是神用来管教以色列人的重要工具。而「以拦」(17节)的后裔,建立了本书完成时统治耶路撒冷的波斯帝国。
  • 5-23节一共列出了七十个宗族,表明挪亚的后裔分布在全地上,成为世界各民族的起源,他们都在神的救赎计划之中。「七十」也是「以色列人的数目」(申三十二8),因为雅各家下埃及时「共有七十人」(创四十六27;出一5;申十22),而后来「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参与西奈立约(出二十四1),神把降在摩西身上的灵「分赐那七十个长老」(民十一25)。洪水以后人类散住各地,照着神的旨意「遍满了地」(创九1),「至高者将地业赐给列邦,将世人分开,就照神的众子的数目立定万民的疆界」(申三十二8七十士译本),可能就是指神把这七十个邦国分配给七十个天使来看管。主耶稣「设立七十个人」两个两个地出去传道(路十1),预示地上所有的邦国都要与犹太人一同分享救恩,万民都能成为主的门徒(太二十八19),将来「列国要在城的光中行走」(启二十一24)。
  • 无论是被掳的百姓,还是逼迫他们、掳走他们的仇敌,全人类都是挪亚的后代,也都在神的救赎计划之中,「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十七26-27)。因此,基督徒不应该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基督里不应该再有国家、种族、文化、语言的隔阂(西三11;林前十二13;加三28)。

上图:挪亚的后代分布图(点击可看大图)

上图:挪亚的后代分布图(点击可看大图)

【代上一24】「闪生亚法撒;亚法撒生沙拉;」

【代上一25】「沙拉生希伯;希伯生法勒;法勒生拉吴;」

【代上一26】「拉吴生西鹿;西鹿生拿鹤;拿鹤生他拉;」

【代上一27】「他拉生亚伯兰,亚伯兰就是亚伯拉罕。」

  • 24-27节重复了1-4节的模式,原文也不是「谁生谁」,而是一连串名字:「闪、亚法撒、沙拉……」,最后停在被神拣选的亚伯兰身上,让读者意识到,这是在大洪水之后,神再一次的拣选。
  • 在一连串名字之后,作者突然提到「亚伯兰就是亚伯拉罕」(27节),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人因罪而导致的「分地居住」(19节),转到「信心之父」亚伯拉罕身上(创十五6)。当挪亚后裔的七十个宗族分散全地的时候,神从闪的后裔中拣选了亚伯拉罕,使弥赛亚的谱系在他的后裔中延续,地上的万国都要因他的后裔得福(创二十二18)。
  • 24-27节是大洪水之后从闪到亚伯拉罕的十代家谱,与创十一11-26中的名字相同。当亚伯拉罕九十九岁的时候,神立他「作多国的父」(创十七5),把他的名字从「亚伯兰」改为「亚伯拉罕」(创十七1-8),也使他的生命被改变。「亚伯兰 ???????」的意思是「尊贵的父」,「亚伯拉罕 ?????????」的意思是「多国的父」,因为神的救赎计划所要得着的不是个别的见证,而是团体的见证。
  • 为某人命名,代表对某人拥有主权。神把自己的名字「耶和华 ???????」中重复两次的字母「?/Heh」加进「亚伯兰 ???????」的名字,就成了「亚伯拉罕 ?????????」,可能既表明他是属乎神的,也表明他拥有神的名,可以承受这约的应许。

【代上一28】「亚伯拉罕的儿子是以撒、以实玛利。」

【代上一29】「以实玛利的儿子记在下面:以实玛利的长子是尼拜约,其次是基达、押德别、米比衫、」

【代上一30】「米施玛、度玛、玛撒、哈达、提玛、」

【代上一31】「伊突、拿非施、基底玛。这都是以实玛利的儿子。」

【代上一32】「亚伯拉罕的妾基土拉所生的儿子,就是心兰、约珊、米但、米甸、伊施巴、书亚。约珊的儿子是示巴、底但。」

【代上一33】「米甸的儿子是以法、以弗、哈诺、亚比大、以勒大。这都是基土拉的子孙。」

  • 28-33节是亚伯拉罕诸子的家谱,他的儿子包括:妻子撒拉所生的以撒(28节),撒拉的婢女夏甲所生的以实玛利(28节),撒拉去世后续弦的基土拉所生的六个儿子(32节)。但在亚伯拉罕的众子中,只有以撒是神所应许的儿子,只有以撒被神拣选承受应许(创十七19;二十一12),他的后裔将延续弥赛亚的谱系(创二十六4),所以被在最后重点数算(34节)。
  • 亚伯拉罕在撒拉去世之后还活了38年,他可能在此期间娶了基土拉作「妾」(32节)。当时的妾通常是没有陪嫁的,她的儿女能否分得遗产,完全倚靠婚约的规定。基土拉在《创世记》中被称为「妻」(创二十五1),而在《历代志》中被明确称为「妾」,因为《历代志》要明确被掳回归百姓的名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凭着应许作儿女,如同以撒一样」(加四28),他们将来的盼望在于神过去的应许,所以在名分、长幼次序上比《创世记》更加严格(28节、34节)。
  • 29-31节是以实玛利的家谱,与创二十五12-16中的名字相同,只是个别名字的拼写略有差异,比如:「哈达」(30节)在创二十五15中为「哈大」。神应许以实玛利「必生十二个族长」,并「使他成为大国」(创十七20)。以实玛利的后裔住在迦南地东边的阿拉伯半岛,是今日阿拉伯人的祖先。
  • 32-33节是基土拉六个儿子的家谱,与创二十五2-4中的名字相同。基土拉的后裔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神曾经使用基土拉的后裔米甸人来造就以色列人(出三1),也使用米甸人来管教以色列人(民二十五18;士六1)。

【代上一34】「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的儿子是以扫和以色列。」

【代上一35】「以扫的儿子是以利法、流珥、耶乌施、雅兰、可拉。」

【代上一36】「以利法的儿子是提幔、阿抹、洗玻、迦坦、基纳斯、亭纳、亚玛力。」

【代上一37】「流珥的儿子是拿哈、谢拉、沙玛、米撒。」

  • 35-37节是以扫的家谱,与创三十六10-19中的名字相同。以撒有两个孪生儿子:「以扫」(34节)和后来被改名为「以色列」(34节)的雅各。本书特别提到亚伯拉罕的改名(27节),却不提雅各的改名,强调回归百姓的盼望在于神对亚伯拉罕无条件的拣选和应许(创十七4-8)。今天,每个新约信徒也像当年回归的百姓那样软弱、微小,但这份家谱也照样给我们带来稳妥的盼望,因为「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三29)。
  • 以扫的后裔住在东南的以东地,出埃及时对以色列人很不友善(民二十14-21),但神命令以色列人「不可憎恶以东人,因为他是你的弟兄」(申二十三7)。神要保留以东人作为管教以色列人的器皿(诗一百三十七7;结二十五12;摩一11),最后由神亲自伸手攻击以东」(结二十五13-14;三十五15;俄一8)。其中「亚玛力」(36节)的后裔因为拦阻以色列出埃及(出十七8),成为神的仇敌,神命令以色列人除灭他们(申二十五17-19;撒上十五2-3)。
  • 在以撒的众子中,只有以色列是被神拣选承受应许的(创二十八13),他的后裔将延续弥赛亚的谱系(创二十八14),所以被放在最后重点数算(二1-2),以突出神的拣选。

【代上一38】「西珥的儿子是罗坍、朔巴、祭便、亚拿、底顺、以察、底珊。」

【代上一39】「罗坍的儿子是何利、荷幔;罗坍的妹子是亭纳。」

【代上一40】「朔巴的儿子是亚勒文、玛拿辖、以巴录、示非、阿南。祭便的儿子是亚雅、亚拿。」

【代上一41】「亚拿的儿子是底顺。底顺的儿子是哈默兰、伊是班、益兰、基兰。」

【代上一42】「以察的儿子是辟罕、撒番、亚干。底珊的儿子是乌斯、亚兰。」

  • 38-42节是西珥山原有居民的家谱,与创三十六20-30中的名字相同。只是个别名字的拼写略有差异,比如:「荷幔」(39节)在创三十六22中为「希幔」,「示非」(40节)在创三十六22中为「示玻」,「哈默兰」(41节)在创三十六26中为「欣但」。
  • 西珥山原有的居民都是何利人西珥的子孙(创三十六20-30),并不是以扫的后裔,但他们可能后来被以扫的子孙征服,借着通婚被以扫的后代同化了(申二12)。

【代上一43】「以色列人未有君王治理之先,在以东地作王的记在下面:有比珥的儿子比拉,他的京城名叫亭哈巴。」

【代上一44】「比拉死了,波斯拉人谢拉的儿子约巴接续他作王。」

【代上一45】「约巴死了,提幔地的人户珊接续他作王。」

【代上一46】「户珊死了,比达的儿子哈达接续他作王。这哈达就是在摩押地杀败米甸人的,他的京城名叫亚未得。」

【代上一47】「哈达死了,玛士利加人桑拉接续他作王。」

【代上一48】「桑拉死了,大河边的利河伯人扫罗接续他作王。」

【代上一49】「扫罗死了,亚革波的儿子巴勒·哈南接续他作王。」

【代上一50】「巴勒·哈南死了,哈达接续他作王。他的京城名叫巴伊,他的妻子名叫米希她别,是米·萨合的孙女,玛特列的女儿。」

【代上一51】「哈达死了,以东人的族长有亭纳族长、亚勒瓦族长、耶帖族长、」

【代上一52】「亚何利巴玛族长、以拉族长、比嫩族长、」

【代上一53】「基纳斯族长、提幔族长、米比萨族长、」

【代上一54】「玛基叠族长、以兰族长。这都是以东人的族长。」

  • 43-54节是以东诸王和族长的记录,与创三十六31-43中的名字相同。43-50节列举了8位以东王,但并未提到任何一位的儿子,而其中三位还提到他们不同的京城,可见他们的王位不是世袭的,而是强者为王。51-54节列出的11位以东族长,都是「哈达」(51节)死后才作族长的。
  • 神在数算以色列的后裔之前,插进了一段以扫的后裔以东诸王的记录,是为了和以色列人比较。神早已应许以色列「将来有一族和多国的民从你而生,又有君王从你而出」(创三十五11),但在「以色列人未有君王治理以先」(43节),以东人却先作王了。当以东人建国的时候,以色列人却正在埃及为奴;当以东人以人为王的时候,以色列人却以神为王(出十五18;撒上八7)。表面上,「贪恋世俗」(来十二16)的以扫的后裔暂时活得更加风光,但本书写成的时候,以东人却被纳巴泰人(Nabataeans)逐出了以东地,神给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任他们建造,我必拆毁;人必称他们的地为『罪恶之境』;称他们的民为『耶和华永远恼怒之民』」(玛一4)。
  • 当本书写成的时候,虽然被掳的百姓已经回归,但应许之地已经沦为波斯的行省(尼二7),神的选民地位卑微、倍受逼迫(尼四7-8)。因此,有些人怀疑自己选民的地位,有些人埋怨那些犯罪的列祖,有些人则以为神的旨意就是让自己承受报应。而一至九章这份超长的家谱,是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序言。这份家谱把每个世代最关键的人名放在最后,让读者注意神的拣选;而将这些名字编织在一起的,是一条隐藏的弥赛亚谱系。神将这些人列入祂的救赎计划之中,所根据的不是人的长幼、成就、品德或信心,而是祂无条件的拣选。家谱中所列出的那些人,「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传九6),但神的应许却继续有效,「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罗十一5)。因此,百姓未来的盼望,在于神过去的拣选,他们可以根据这份详细的家谱生发神所赐的信心,确认自己是承受神应许的后裔(九1-44),确信神的救赎计划将在自己身上继续。
  • 第一章的家谱显明,全世界都在神的救赎计划之中,万有都在神的管理之下,地上的万族都是神所创造,地上的万国都为神所安排。第二至八章的家谱表明,神的救赎计划始终都以祂的拣选为中心。而第九章的家谱则表明,波斯帝国统治下那些卑微的以色列人,仍然是神所拣选的百姓。神在救赎计划中为他们所预定的,乃是一个荣耀的未来,因为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二17)。
  • 今天,世界的势力比当年的波斯帝国还要强大百倍,信徒在这世上也是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林前一28),也有苦难、有软弱、有失败。但神同样借着这份家谱向我们显明:信徒未来的盼望,不在于我们现在的光景如何,而在于神「在万世以前(林前二7)的拣选和应许。属基督的人既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加三29),就可以放心等候那「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一4)

《历代志》背景

  《历代志》的希伯来名是「编年史????????? ??????????/ Divrei ha-Yamim」。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历代志上、下》是同一卷书,紧接在《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之后。七十士译本将《历代志》分为上下两册,并用希腊文「补遗 Paraleipomena」作为书名。耶柔米在他所译成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里保留了这个传统的希腊文书名,但却建议:「我们称呼这整个神圣的历史为历代志(Chronikon),会更合适。」

  本书的重要性长期被教会忽视,因为:1、「补遗」这个名字,使本书被误以为只是《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补充或附录;2、本书有多达十四章的家谱(代上一至九章、二十三至二十七章),被认为枯燥乏味;3、本书记录了许多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重叠的史实,被认为重复多余。但《历代志》是继《诗篇》和《以赛亚书》之后章数最多的旧约书卷,篇幅本身已经表明了它的重要性。到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德文译本采用了「历代志 Chronikon」这个名字,英文译本也采用这个书名(Chronicles),意思是「年代记录、编年史」,与原来希伯来名的意思相符。从此,圣灵的光照再次被开启,让我们看到这是新约教会极为需要的一卷书。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 / Tanakh)中,《历代志》是《圣卷》的最后一卷,也是整本希伯来圣经《塔纳赫》最后一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历代志》的最后一段(代下三十六22-23)与《以斯拉记》的开头(拉一1-3)几乎相同,所以犹太传统认为《历代志》的作者就是文士以斯拉。现代圣经学者并不能确定本书的作者,只能确定本书最初的读者是被掳回归的百姓,大约成书于主前5世纪中叶以斯拉的时代,对应于中国的战国初期。本书大量引用古代史料,广泛融合旧约圣经,涵盖了从《创世记》一直到《列王纪》的历史,包括四个阶段:

  1. 从亚当到大卫的家谱(代上一1-44);
  2. 大卫的历史(代上十1-二十九30);
  3. 所罗门的历史(代下一1-31);
  4. 南北分裂后犹大诸王的历史(代下十1-三十六23)。

  古代中东的历史文献(王室碑文、史诗和编年史)大都是君王赞助编写的,编撰者关心的不是记录历史,而是美化君王、巩固政权。同样,对于古代以色列人来说,若是单单列举客观事实,却不能带出应用的价值,这样的史实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今天所谓「客观」的历史学家,也都有各自的修史原则、表达各自的历史观点;如果现代人觉得古人的资料「不够可靠」,古人也会觉得现代人的资料「缺乏价值」。因此,无论是阅读现代还是古代的史书,者都必须了解作者的修史原则,才有可能重构当时的历史。

  选民的历史是启示,选民的修史原则也是启示。因为神不但是历史的原因,也是解释历史的根据;祂不但始终活跃于历史当中,也乐意让人知道祂所带领的历史走向。《历代志》虽然记录了从亚当一直到被掳百姓回归的历史,但却不是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平行的另一本历史记录,也不是对历史的补充,而是对历史的注解。本书对史实的记录是选择性的,目的不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解释历史事件背后的属灵真相,让读者看出万事都被编织在神的救赎计划当中,这个伟大的计划就是驱动历史的力量。因此,在这些记录里,神比人重要,国度和圣殿比政治和军事的成就重要;而以色列作为立约之民的身分和功用,比历史事件的细节更重要。

  在希伯来圣经中,《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属于《早期先知书》,是被掳回归之前完成的,重点是发表神借着历史所显明的心意,好作为后人的鉴戒;而《历代志》属于《圣卷》,是被掳回归以后完成的,重点是解释历史背后的属灵真相,好作为后人的勉励。因此,虽然本书记录了许多《早期先知书》中的史实,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围绕国度和圣殿的主线,或浓缩、或省略、或扩充,有不同的启示重点:

  1. 《早期先知书》记录了眼见的历史,而《历代志》解释了历史背后的属灵真相和原则;
  2. 《早期先知书》强调的是人在历史中的失败和悖逆,而《历代志》强调的是神在历史中的带领和挽回
  3. 《早期先知书》的史实以北国以色列为主、南国犹大为辅,而《历代志》只关注神在救赎计划中的拣选主线,几乎忽略了北国;
  4. 《早期先知书》的结尾是被掳的大卫后裔被抬举,让落在失败中的百姓看到了神恢复的曙光;而《历代志》的结尾是神开启了选民回归的大门,让回归的百姓体会神的拣选没有后悔(罗十一29)。

  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一位历史学家,而是一位神学家;他的重点不是叙述历史,而是解释历史。因此,作者假设读者已经熟悉旧约的历史,而把重点放在对史实的神学反省上,好让回归的百姓认识到:神拣选了大卫和他的后裔,在地上建立永远的宝座,也拣选了耶路撒冷的圣殿作为敬拜祂的地方。因此,虽然神允许立约之民暂时被掳、圣殿暂时被毁,但祂对国度和圣殿的旨意绝不会改变。神当年应许的大卫之约(代上十七3-14)和对所罗门献殿祷告的回应(代下七12-22),对回归的选民仍然有效,也对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永远有效。大卫之约并不是倚靠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而是神「亲口应许,亲手成就」(代下六15),所以,「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六19)。

  犹太大祭司常常在赎罪日晚上阅读《历代志》,免得陷入沉睡(《密西拿 Mishnah》?Mishnah Yoma 1:7)。今天的信徒如果要在末世保持警醒,也当求圣灵借着这卷书,让我们看清世界风云诡谲背后的属灵真相: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4-15)。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列王纪下第25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历代志上第2章逐节注解、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