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四十三1】「耶利米向众百姓说完了耶和华——他们神的一切话,就是耶和华——他们神差遣他去所说的一切话。」
【耶四十三2】「何沙雅的儿子亚撒利雅和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并一切狂傲的人,就对耶利米说:『你说谎言!耶和华——我们的神并没有差遣你来说:“你们不可进入埃及,在那里寄居。”」
【耶四十三3】「这是尼利亚的儿子巴录挑唆你害我们,要将我们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使我们有被杀的,有被掳到巴比伦去的。』」
【耶四十三4】「于是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和一切军长,并众百姓,不听从耶和华的话住在犹大地。」
【耶四十三5-6】「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和一切军长却将所剩下的犹大人,就是从被赶到各国回来在犹大地寄居的男人、妇女、孩童,和众公主,并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所留在沙番的孙子亚希甘的儿子基大利那里的众人,与先知耶利米,以及尼利亚的儿子巴录,」
【耶四十三7】「都带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这是因他们不听从耶和华的话。」
- 「耶和华——他们神差遣他去所说的一切话」(1节),与「耶和华——我们的神并没有差遣你来说」(2节)形成强烈对比。
- 十天前,百姓求先知「为我们这剩下的人祷告耶和华——你的神」(四十二2)。十天后,百姓却断言「耶和华——我们的神并没有差遣你来」。既然他们比先知更明白神的旨意,为什么还要求先知为自己代祷呢。古今「狂傲的人」(2节)都是一样的:符合自己心意的才是「我们的神」,其他一律是「你的神」;只要是让自己的肉体不舒服的话,一律断定是「说谎言」(2节)。
- 神的话语和人的常识太不相符了:埃及近在咫尺,越过边境就可以逃出巴比伦的势力范围,命运就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若是留在犹大,只能倚靠神使巴比伦王「发怜悯」(四十二12),等于把希望寄托于仇敌大发慈悲,几乎就是坐以待毙。无论怎样分析,风险都太高了:一方面,如果没有神迹出现,百姓的结局很可能是「有被杀的,有被掳到巴比伦去的」(3节);另一方面,如果神能够使巴比伦王「发怜悯」,为什么不能阻止巴比伦摧毁圣殿呢?如果神愿意保护百姓,为什么没有保护基大利不被暗杀呢?耶利米的话令人难以置信,但百姓又无法否认耶利米是真先知,所以只好无中生有地归咎于巴录的「挑唆」(3节),以掩盖自己「不听从耶和华的话」(4、7节)。
-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凡有理智的人都不能不思想。今天,我们也和他们一样,不是「不服神的律法」(罗八7),而是「不能服」(罗八7);不是坚持自己的计划,而是看不到更好的计划。因为我们和他们一样,内心都是「狂傲的人」——虽然百姓已经看见先知的预言逐一应验,却无法相信这次的预言也会应验(2-3节);虽然我们从圣经和历史上看到种种信心的榜样,却难以相信那些也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 「答比匿」(7节)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埃及边境城市,越过西奈半岛就能到达。
【耶四十三8】「在答比匿,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耶四十三9】「『你在犹大人眼前要用手拿几块大石头,藏在砌砖的灰泥中,就是在答比匿法老的宫门那里,」
【耶四十三10】「对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必召我的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在所藏的石头上我要安置他的宝座;他必将光华的宝帐支搭在其上。」
【耶四十三11】「他要来攻击埃及地,定为死亡的,必致死亡;定为掳掠的,必被掳掠;定为刀杀的,必交刀杀。」
【耶四十三12】「我要在埃及神的庙中使火着起,巴比伦王要将庙宇焚烧,神像掳去;他要得(原文是披上)埃及地,好像牧人披上外衣,从那里安然而去。」
【耶四十三13】「他必打碎埃及地伯·示麦的柱像,用火焚烧埃及神的庙宇。”』」
- 四十三8-四十四30的主题是「追讨躲避管教的逃亡者」,与三十五章「斥责不肯顺服的犹大人」前后呼应。这部分的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神必交出埃及地(四十三8-13);
- B. 百姓不听从神的话(四十四1-6);
- C. 审判不守法度的百姓(四十四7-14);
- D. 百姓的争辩(四十四15-19);
- C1. 驳斥不守律法的百姓(四十四20-23);
- B1. 百姓将知道谁的话立得住(四十四24-28);
- A1. 神必交出埃及法老(四十四29-30)。
- 8-13节宣告「神必交出埃及地」。
- 「答比匿」(8节)是百姓进入埃及的第一站。百姓一进入埃及,不必求先知代祷(四十二2)、也不必等候十天(四十二7),神的话语立刻追到。因为神早已预言:「我怎样将我的怒气和忿怒倾在耶路撒冷的居民身上,你们进入埃及的时候,我也必照样将我的忿怒倾在你们身上」(四十二18)。同样,无论我们想怎样逃课,神也不会放过我们,该学的属灵功课都是绕不过去的:我们「进入埃及的时候」,就是神的追讨临到埃及之日。当我们抱怨自己的祷告不蒙垂听的时候,应当好好思想:神为什么在金罕寓让人等候十天(四十二7),在答比匿却主动赐下话语?
- 「法老的宫门」(9节),可能是当地政府首脑的官邸,被视为法老权力的延伸。
- 耶利米三次宣告,神把百姓的仇敌称为「我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十五9;二十七6;四十三10),这使充满选民优越感的百姓不但大为震惊、而且义愤填膺,不能不质疑耶利米的神学。
- 「定为死亡的,必致死亡;定为掳掠的,必被掳掠;定为刀杀的,必交刀杀」(11节),这是神重复之前的预言(十五2),呼应神当时的宣告:「虽有摩西和撒母耳站在我面前代求,我的心也不顾惜这百姓」(十五2)。现在先知已经明白,即使代求了也没有用,因为百姓还是「不听从耶和华的话」(7节)。
- 「好像牧人披上外衣,从那里安然而去」(12节),比喻尼布甲尼撒将非常轻松地掳掠埃及。
- 「伯·示麦」(13节)的意思是「太阳之家」,即古埃及的太阳神敬拜中心赫里奥波里斯(Heliopolis)。
- 自从主前605年的迦基米施战役以后,尼布甲尼撒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在对埃及的战争中取得过重大胜利,也从来没有进攻过埃及本土。但是,当耶利米预言审判(9-13节)十多年后,尼布甲尼撒却于主前568年入侵埃及(结二十九19-20),攻击法老雅赫摩斯二世(Ahmose II,主前570-526年)。当时玛代人已经统一了底格里斯河的东方,截断了巴比伦与东方的直接贸易,因此,巴比伦入侵埃及的目的并非征服,而是警告埃及和盟友推罗不要制造政治和贸易问题。犹大百姓不肯听从神的仆人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但埃及法老却听从了神的另一位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警告,从此小心翼翼地和巴比伦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活在肉体中的人来说,肉眼可见的巴比伦王总是比看不见的神更令人生畏。而心眼得开的人,「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五7)。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