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第1章逐节注解、祷读

【但一1】「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

【但一2】「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神殿中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他就把这器皿带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

  • 本章的主题,是「神对历史的介入」,原文是希伯来文。
  • 「犹大王约雅敬」(1节)是约西亚的长子,主前609年被埃及法老尼哥二世扶植为傀儡王(王下二十三34-37)。「在位第三年」(1节),可能是按照巴比伦的纪年法,把君王登基的第一年称为「登基之年」,登基满一年后才开始算元年。先知耶利米记载尼布甲尼撒于「约雅敬第四年」(耶四十六2)打败埃及,是按照犹大的纪年法,把君王登基的那年算为执政的元年。
  • 这一年按照犹大的纪年法,「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二十五1),即主前605年。这一年发生的迦基米施战役(Battle of Carchemish)是救赎历史上的重要分界线,直接导致了亚述灭亡、埃及衰弱和巴比伦的兴起(耶四十六2),也标志着神百姓的国度开始走向失败,四个史无前例的世界帝国将开始掌管天下(二38)。成为新霸主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主前605-562年在位)把法老赶回了埃及,也顺道征服了犹大,使约雅敬称臣三年(王下二十四1)。约雅敬和部分贵胄被带到巴比伦(3节;代下三十六6),这是犹大的第一次被掳。
  • 尼布甲尼撒把部分圣殿器皿「带到示拿地」(2节),作为献给巴比伦守护神马尔杜克的战利品,证明他的神比犹大的神更加优越。「示拿地」就是「巴别」(创十10)的所在地,这是人类在挪亚洪水之后首次背叛神、发明偶像的地方(创十一2-9)。分别为圣的圣殿器皿,竟然被掳掠到污秽的偶像庙宇里(2节)。但表面上,是巴比伦王「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1节),巴比伦城胜了耶路撒冷城,外邦的偶像赢了以色列的神;实际上,这是「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神殿中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2节)。因为先知耶利米正是在这一年预言:「这全地必然荒凉,令人惊骇。这些国民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七十年满了以后,我必刑罚巴比伦王和那国民,并迦勒底人之地,因他们的罪孽使那地永远荒凉」(耶二十五11-12);而先知以赛亚更在一百多年前就警告希西家王:「日子必到,凡你家里所有的,并你列祖积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掳到巴比伦去,不留下一样」(赛三十九6)。
  • 此时,神的百姓已经失败到一个地步,连圣殿的器皿都被掳到了巴比伦(2节),犹大也即将灭亡。神还在看顾自己的百姓吗?国度的应许还有效吗?祂还在管理人类的历史吗?本章的主题,就是神显明祂不但超越时空之上,而且介入历史之中。耶路撒冷失败了,神却在巴比伦兴起了见证;祂不但能把自己的器皿(2节)和全地(二38)交付到巴比伦王的手中,也能把自己的见证人「交付」进世界之王的朝廷里,在偶像的巢穴中作见证(亚五11),好让列邦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万神之神、万王之主」(二47)。
上图: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杜克(Marduk)的神庙(Esagila),庙中有七层神塔(Etemenanki)。巴别塔可能就是类似的建筑。

上图: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杜克(Marduk)的神庙(Esagila),庙中有七层神塔(Etemenanki)。巴别塔可能就是类似的建筑。

【但一3】「王吩咐太监长亚施毗拿,从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冑中带进几个人来,」

【但一4】「就是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俱备、足能侍立在王宫里的,要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

【但一5】「王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每日赐他们一分,养他们三年。满了三年,好叫他们在王面前侍立。」

【但一6】「他们中间有犹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

【但一7】「太监长给他们起名:称但以理为伯提沙撒,称哈拿尼雅为沙得拉,称米沙利为米煞,称亚撒利雅为亚伯尼歌。」

  • 「太监长」(3节),指巴比伦王身边的侍从官。
  • 「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冑」(3节),指被掳的人质。古代的征服者常把藩属国的宗室带走作为人质,以保证藩属国的效忠。巴比伦王训练这些少年人,是为了同化他们,被巴比伦所用。教育从来都是信徒必须面对的属灵战场,历世历代的巴比伦都擅于使用教育来掳走教会的下一代,但信徒却常常束手无措、甚至习以为常。神没有把教养儿女的责任交给社会、也没有推给教会,而是交给了父母和家庭(申六6-9)。只有家里的教育根基稳固,少年人才不会被世界的教育洗脑。正如提摩太「从小明白圣经」(提后三15;一5),所以没有效法希腊人而堕落;但以理也是从小谨守律法,所以才没有跟从巴比伦人敬拜偶像。
  • 「养他们三年」(5节),指接受三年的训练,课程可能包括亚兰文、阿卡德文、文学、数学、占星术、天文、法律、农业、建筑等等。
  • 「迦勒底」(4节)位于巴比伦尼亚(Babylonia)的南部,即现代的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主前11-9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黎凡特地区游牧的「迦勒底人」(伯一17)迁入这一地区,之后又有许多民族陆续迁入。主前626年,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萨尔(Nabopolassar,主前626-605年在位)在巴比伦建立了新巴比伦帝国(Neo-Babylonian Empire,主前626-539年),并于主前612年联合玛代摧毁了亚述首都尼尼微。因此,圣经中常用「迦勒底」来代指「巴比伦」。「迦勒底的文字言语」(4节),指巴比伦的语言和文化,包括主前8-4世纪中东通用的「帝国亚兰文」(Imperial Aramaic),二4b至七章就是用这种亚兰文写成的。
  • 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但以理和三位朋友都是犹大王西底家的宗室(《犹太古史记》卷10第10章188节)。这些少年的名字被改成了阿卡德文的巴比伦名字,可能是为了交流,也可以是为了同化或表示主权。「但以理」(6节)的意思是「神是我的审判」,而「伯提沙撒」(7节)的意思可能是「穷困宝藏之主」;「哈拿尼雅」(6节)的意思是「神已眷顾」,而「沙得拉」(7节)的意思可能是「伟大的文士」;「米沙利」(6节)的意思是「有谁像神」,而「米煞」(7节)的意思可能是「王的客人」;「亚撒利雅」(6节)的意思是「耶和华已帮助」,而「亚伯尼歌」(7节)的意思可能是「尼波神的仆人」。

【但一8】「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监长容他不玷污自己。」

【但一9】「神使但以理在太监长眼前蒙恩惠,受怜悯。」

【但一10】「太监长对但以理说:『我惧怕我主我王,他已经派定你们的饮食,倘若他见你们的面貌比你们同岁的少年人肌瘦,怎么好呢?这样,你们就使我的头在王那里难保。』」

【但一11】「但以理对太监长所派管理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的委办说:」

【但一12】「『求你试试仆人们十天,给我们素菜吃,白水喝,」

【但一13】「然后看看我们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仆人吧!』」

  • 但以理此时大约十四岁左右,他顺服地接受了巴比伦的教育(4节)和名字(7节),但却对饮食提出了异议(8节)。因为他虽然身处世界之城,也顺服「在上有权柄的」(罗十三1),但却知道自己属于天上「那座有根基的城」(来十一10、16),所以有些事情「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五29)。
  • 「玷污自己」(8节),指这些食物可能已经拜过偶像,肉类可能来自不洁净的动物、或者没有按照律法放血宰杀。神并没有让祂的百姓闭关自锁,律法也没有禁止神的百姓学习外邦人的文化(徒七22)、接受外邦人的名字(创四十一45),但却禁止不洁净的食物。
  • 此时的犹大已经沦为巴比伦的藩属国,连圣殿的器皿都被掳到了外邦(2节),一个少年怎么还能相信神在掌管一切呢?但神不但使但以理产生了这种信心,而且「使但以理在太监长眼前蒙恩惠,受怜悯」(9节);表面上是但以理立志忠心,实际上是神的手在背后推动和成全一切。
  • 「素菜」(12节),包括豆类和椰枣(《犹太古史记》卷10第10章190节)。
  • 但以理和三位朋友都是俘虏,却被巴比伦王选中培训三年,将来可以在朝中事奉、前途无量。这是不幸中之大幸,但却不能让他们放弃属灵的原则。但以理可能从小受到敬虔的约西亚王和先知耶利米的影响,所以成为立志向神忠心、「大蒙眷爱」(九23;十11、19)的人。
上图:椰枣树的果子。

上图:椰枣树的果子。

【但一14】「委办便允准他们这件事,试看他们十天。」

【但一15】「过了十天,见他们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

【但一16】「于是委办撤去他们用的膳,饮的酒,给他们素菜吃。」

【但一17】「这四个少年人,神在各样文字学问(学问:原文是智慧)上赐给他们聪明知识;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

  • 太监长虽然对但以理表示同情(9节),但却不敢冒险更改王的命令(10节)。在太监长的默许下(11节),一位低级官员提供了方便(14节)。而这一切,实际上是神在亲自预备自己合用的器皿——因着神的引导,但以理和三位朋友被带到了巴比伦(2节);因着神的眷顾,但以理才能坚持原则,在吃喝的小事上忠心;又因着「神在各样文字学问上赐给他们聪明知识」(17节),才能保守他们不因学习外邦文化而信仰掺杂。而「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17节),胜过了巴比伦专家的看家本领,这个特殊的恩赐,在崇尚解梦的巴比伦最适合见证「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九10)。
  • 人若肯以受苦的心志为兵器(彼前四1),即使遇见但以理那么大的试探,无非也是人所能受的,因为「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雅四7)。相反,人若先存了不肯顺服、不愿受苦的心,水沟也能掀起巨浪、左脚也会绊倒右脚。因此,「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路十六10)。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见证神的机会;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历神的带领(2、9、17节)。

【但一18】「尼布甲尼撒王预定带进少年人来的日期满了,太监长就把他们带到王面前。」

【但一19】「王与他们谈论,见少年人中无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所以留他们在王面前侍立。」

【但一20】「王考问他们一切事,就见他们的智慧聪明比通国的术士和用法术的胜过十倍。」

【但一21】「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还在。」

  • 但以理和三位朋友放弃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机会,结果却得着了出人意料的恩赐(17节),还得到了巴比伦王的赏识(19-20节)。因为神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撒上二30);主耶稣也宣告:「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十六25)。属灵的原则就是先失去、再得着,凡是我们为主失去的东西,主一定会用祂自己来代替。所以忠心的人从来不期待别的赏赐,一心只想得着基督。
  • 「古列」(1节)又译为塞鲁士、居鲁士二世(Cyrus the Great,主前539-530年统治波斯帝国),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的创建者,于主前539年攻陷巴比伦,定都巴比伦,次年改年号为古列元年。
  • 「古列王元年」(21节),即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在这一年颁旨允许犹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拉一1)。在这一年,强大的巴比伦瓦解了,神却依旧作王;掳走百姓的君王消失了,神的百姓却将回归。此时但以理可能已经年近九十,不但没有营养不良,反而非常长寿。他的一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变,也见证了世界强权的兴衰;经历了恢复的应许(申三十3-5),也见证了七十年预言的成就(耶二十五12)。今天,世界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动荡,但神也始终在宝座上掌权;凡是「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彼前二9),都有机会在这个乱世中经历神的作为、看到神的应许成就!
上图:巴比伦马尔杜克神庙(Esagila)的神塔(Etemenanki)遗迹。巴比伦的偶像和庙宇早已成了废墟,但以色列的神却始终长存。

上图:巴比伦马尔杜克神庙(Esagila)的神塔(Etemenanki)遗迹。巴比伦的偶像和庙宇早已成了废墟,但以色列的神却始终长存。

《但以理书》背景

  《但以理书》的希伯来名是「但以理 ??????????/daw-nee-yale’」,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我的审判」。这个书名贴切地表明了本书的主题:当失败的百姓被掳巴比伦的时候,神却向巴比伦王(四37)和先知(七10、22、26)自显为历史的审判者;当地上的国度变化更替的时候,神却启示了另有一个永远的国度(二44)。为了成就这个荣耀的计划,神在被掳之地施行拯救、保存选民,为自己预备了一批合用的器皿,如早期的但以理和三个朋友、以西结,后期的所罗巴伯、哈该、撒迦利亚、以斯拉、尼希米、末底改和以斯帖。

  《但以理书》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 / Tanakh)中被列为《圣卷》中「历史书」的第一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1. 《妥拉》(Torah / ????):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2. 《先知书》(Navim / ??????):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3. 《圣卷》(Ketuvim? / ??????):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犹太和教会的传统都认为本书由但以理于主前六世纪写成,而主耶稣也见证本书的作者是「先知但以理」(太二十四15)。但是,由于八-十一章对于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主前175-164年在位)的预言太准确详细了,所以主后三世纪的反基督教哲学家波菲利(Porphyry)认为,本书是主前二世纪的匿名作者编撰的励志故事,这种说法也被十八世纪以后否定神迹的学者想当然地奉为圭皋。但这种猜测毫无根据地否定了两约时代犹太人的集体智商。希伯来圣经《塔纳赫》早在主前五世纪的以斯拉时代就已经编集而成,犹太拉比们公认旧约圣经最晚的一卷书是主前五世纪的《拉基书》,主前三世纪成书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已经包括了《但以理书》。本书用两种语言写成,二4b-七章是当时国际通用的亚兰文(王下十八26),其它部分是以色列人使用的希伯来文。十八世纪以后,曾有自由派学者质疑本书所使用的亚兰文属于但以理以后的时代,但后来的研究却证实本书的亚兰文确实是主前六世纪巴比伦盛行的文体。有些学者还断言书中的「伯沙撒」(五1)和「玛代人大流士」(五31)都是虚构的人物,但后来的考古发现却证实了他们的身份,也证明那些所谓的学者都是先入为主的假学究。

  但以理可能生于约西亚王十八年在圣殿发现律法书的年代(王下二十二8),童年时代经历了约西亚王的复兴和阵亡、先知耶利米的教导,青年时代见证了末代犹大诸王的败坏、主前605年的第一次被掳、主前586年圣殿和圣城被毁,晚年又目睹了主前539年巴比伦城倾覆、主前538年古列王出令重建圣殿。他的一生完整地经历了先知耶利米所预言的拆毁:「这些国民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耶二十五1);也经历了他所预言的重建:「七十年满了以后,我必刑罚巴比伦王和那国民,并迦勒底人之地」(耶二十五12),「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以后,我要眷顾你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你们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

  主前640年,犹大王约西亚继位(王下二十一23-26)。在玛拿西和亚们王长达五十七年的统治下,南国犹大已沦为亚述的藩属国,偶像崇拜猖獗。约西亚作王第八年开始「寻求他祖大卫的神」(代下三十四3),第十二年「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代下三十四3),修复圣殿,恢复逾越节。在此期间,亚述帝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君王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主前669-631年在位)驾崩,从此再无力量阻挡约西亚摆脱亚述独立。但约西亚的榜样和努力并没能带起百姓的真正复兴,许多人只是跟随人、并非跟随神。但以理就成长于这样一个真假掺杂、良莠不齐的复兴时代。

  主前609年,约西亚在米吉多平原拦阻过路的埃及远征军,结果战死沙场(王下二十三30)。从此,犹大沦为埃及的藩属国,从君王到百姓都迅速败坏。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迦基米施战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败了埃及和亚述联军,亚述帝国灭亡。同年,尼布甲尼撒继承王位,乘胜追击,把埃及法老赶回埃及,夺取了黎凡特地区的控制权,犹大也从埃及的藩属国变成了巴比伦帝国的藩属国。尼布甲尼撒掳走了犹大王约雅敬、部分圣殿器皿(代下三十六6-7),后来约雅敬被放回犹大,服事巴比伦三年(王下二十四1);而部分「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冑」(一2)则被留在巴比伦当人质,其中就包括犹大族的但以理(一6)。但以理被选拔进入巴比伦宫中任职。

  尼布甲尼撒死后四年,波斯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部落的古列(Cyrus the Great,又译为居鲁士二世、居鲁士大帝、塞鲁士,主前600-530年)统一了波斯,八年后征服了玛代,继而在十年之中陆续征服了帕提亚、吕底亚、小亚细亚和中亚,巴比伦的北方和东方都落到了古列手中。主前539年,古列率领玛代波斯联军攻陷巴比伦,缔造了庞大的波斯帝国,但以理得以继续在波斯朝中任职。主前538年,古列允许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拉二1-三1),次年开始重建圣殿(拉三8-13)。

  本书记录了但以理和三个朋友的经历,内容始于「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一1)、终于「波斯王古列第三年」(十1),大约是主前605-536年,对应于中国春秋五霸之楚庄王问鼎中原到第二次弭兵会盟的时代。我们从本书可以读到圣徒的忠心,也看到神的恩典。但神并没有应许爱主就能脱离火窑和狮子坑,也没有应许忠心必能得着高升,更没有应许祷告就可以得到超人的智慧。既然这些信心英雄的见证并不是人人都可复制的「属灵模式」,又怎么能安慰软弱的百姓、使他们满怀希望地等候神呢?实际上,本书的目的并非为了树立忠心的榜样,而是要启示神的作为和计划,让我们的信心基于对神的认识、知道自己有分于祂的荣耀国度。本书的所有见证和异象都是围绕神自己,包括了三大主题:1、神对历史的审判;2、神对国度的成就;3、神对选民的复兴。

  在浮光掠影的人看来,本书是宫廷传奇和民间传说的堆砌、东拼西凑的零碎故事;实际上,本书结构巧妙、浑然一体,是同一位作者的精心作品。在先入为主的人看来,本书是神秘异梦和晦涩象征的殿堂、抄袭外邦神话的启示文学;实际上,本书是圣灵从神的角度揭示历史的真相、预告历史的趋势,并且提醒我们注意历史的意义。本书的预言并不局限于选民当时所面临的处境和危机,而是综观人类的历史,启示神对普世的旨意,让我们看到神的国度将怎样临到地上。本书可以按照写作的语言,自然地分成三大部分:

    1. 神对历史的介入(一章,希伯来文);
    2. 神对历史的审判(二-七章,亚兰文):
      • A. 世界帝国的巨像外表(二章);
      •  B. 世界是火窑,神用小人物推动大历史(三章);
      •   C. 神审判尼布甲尼撒王(四章);
      •   C1. 神审判伯沙撒王(五章);
      •  B1. 世界是狮子坑,神用小人物推动大历史(六章);
      • A1.? 世界帝国的四兽本相(七章);
    3. 神对末世的规划(八-十二章,希伯来文):
      • 末世的开启——公绵羊和公山羊的异象(八章);
      • 末世的时间——七十个七的异象(九章);
      • 末世的争战——南北二王的异象(十-十二章)。

  与其它的先知书相比,本书有许多特别之处,例如:没有先知们经常提到「耶和华的日子」,也没有描述「那日」的灾难;没有强调圣约的咒诅和应许,也没有呼吁百姓悔改;没有回顾出埃及的历史,反而预告世界帝国的未来。神就像在埃及使法老做梦一样(创四十一1),借着适合外邦文化的方式,向列邦启示祂自己:在外邦人把梦推崇为启示的地方,神就使用梦来向巴比伦王说话(二1;四5);在外邦人实行野蛮刑罚之处,神就施行神迹拯救仆人脱离火窑(三25)和狮子坑(六22);在外邦人狂傲自高的时候,神就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至高者(四33)。

  神在耶路撒冷即将被毁的时候,在不同的地方兴起了三个话语的出口:耶利米留在耶路撒冷,他所事奉的对象是神的民;以西结与被掳的百姓同住,他所发表的异象是围绕神的殿;但以理却在巴比伦的宫中工作,他所领受的异象是关于神的国。先知但以理和先知以西结同时在巴比伦作先知,一位居庙堂之高,一位处江湖之远,但向他们说话的却是同一位圣灵。因此,他们的异象和信息相辅相成:以西结的异象围绕神对以色列和圣殿的复兴,但以理的异象围绕神对列邦和历史的主权;以西结的信息要叫人「知道我是耶和华」(结六7),而但以理的信息要叫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但四17、25、32)。

  《但以理书》的预言,是主耶稣在橄榄山讲论(太二十四-二十五;可十三1-37)的背景;而主耶稣在橄榄山的讲论,又是解释《启示录》的钥匙。本书详细预言了神将来建立弥赛亚国度的过程——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非循环往复,也不是从低级到高级,而是按照创造主所预定的「七十个七」(九24)前进,「直到所定的结局」(九27)。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将越来越败坏,地上的国度将越来越强大,神的百姓将越来越受逼迫;最后,神将突然干预、施行拯救,一切阻挡的势力都化为乌有,人子弥赛亚将「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祂。祂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祂的国必不败坏」(七13-14)。那时,忠心的圣民将和天使一起欢呼:「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祂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十一15)。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以西结书第48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但以理书第2章逐节注解、祷读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