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廿二1】「除酵节(又名逾越节)近了。」
【路廿二2】「祭司长和文士想法子怎么才能杀害耶稣,是因他们惧怕百姓。」
【路廿二3】「这时,撒但入了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门徒里的一个。」
【路廿二4】「他去和祭司长并守殿官商量,怎么可以把耶稣交给他们。」
【路廿二5】「他们欢喜,就约定给他银子。」
【路廿二6】「他应允了,就找机会,要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把耶稣交给他们。」
- 二十二1-二十三56的主题,是「耶稣的受难」,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整个过程:
- 耶稣被卖(二十二1-6);
- 最后的晚餐(二十二7-38);
- 橄榄山的祷告(二十二39-46);
- 耶稣被捕(二十二47-65);
- 耶稣被公会审讯(二十二66-71);
- 耶稣被彼拉多审讯(二十三1-5);
- 耶稣被希律审讯(二十三6-12);
- 耶稣被定罪(二十三13-25);
- 耶稣被钉十架(二十三26-49);
- 耶稣被埋葬(二十三50-56)。
- 「除酵节近了」(1节),指主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第四天。三卷对观福音在记录主耶稣第三天启示末期的预兆之后(二十一5-36;太二十四1-二十五46;可十三1),都马上说到祂将在「逾越节」(1节)被害(二十二1-2;太二十六1-2;可十四1),因为十字架乃是带进国度的必经途径。
- 七天的「除酵节」紧接在「逾越节」之后,从犹太历正月、即尼散月十四日的日落开始计算,一直到二十一日日落为止(出十二11、15-20),两者合成了一个节期。逾越节是纪念神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奴役的日子(出十二25-27)。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那夜,神吩咐百姓宰杀羔羊,把羔羊的血「涂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出十二7);神看见这血,就会越过这房屋、击杀埃及地一切头生的(出十二12-13)。逾越节本来是羔羊被杀,现在变成了人子被钉,表明主耶稣就是「逾越节的羔羊」(林前五7),为我们被杀献祭;祂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
- 「祭司长和文士」(2节)代表犹太人的宗教领袖。「祭司长」(2、4节)原文是复数,他们都是撒都该人,「文士」(2节)大都是法利赛人。这两个原本是在宗教上敌对的派别,现在却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想法子怎么才能杀害耶稣」(2节)。
- 他们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逮捕耶稣,「因他们惧怕百姓」(2节)。逾越节期间,世界各地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上耶路撒冷守节,很容易引起暴动。但也不能等到逾越节之后,因为那时耶稣也会离开耶路撒冷。眼看日期将近,宗教领袖们正在两难之间,「加略人犹大」(3节)却主动前来卖主求赏(4节),所以「他们欢喜,就约定给他银子」(5节)。
- 当魔鬼试探耶稣的时候,「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离开耶稣,再等时机」(四13和合本修订版)。现在时机来了,「撒但入了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心」(3节)。人心的开关都在里面,连主也只是「站在门外叩门」(启三20),并没有强行打开。主耶稣提醒门徒「时时警醒」(二十一36),但犹大反而打开心门、主动迎接撒但。也许他听到「末期不能立时就到」(二十一9),所以想逼主尽快动手、兑现自己在神国里的地位(24节)。圣经并没有说明犹大卖主的动机,只是指出「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约十二6)。但犹大在逾越节前卖主,却成就了神的计划,因为神的羔羊必须在逾越节被杀。当撒但以为将取得最大胜利的时候,实际上却正在迈向最大的失败,因为主耶稣将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二14)。当人定意出卖主的时候,实际上一切都在神的掌控之下,因为神能使用一切来成就祂的计划——「人的忿怒要成全祢的荣美;人的余怒,祢要禁止」(诗七十六10)。
- 「守殿官」(4节)是负责维持圣殿秩序的利未人。他们和犹大商量「怎么可以把耶稣交给他们」(4节),是想「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6节)捉拿耶稣,以免发生骚乱、招来罗马军队的干预。
- 犹大卖主的银子一共是「三十块钱」(太二十六15),即三十舍客勒,是一个奴隶的价格(出二十一32),也是先知撒迦利亚所预言的被弃牧者的「工价」(亚十一12)。三十舍客勒折合120得拿利乌,相当于普通人120天的工资。马利亚爱主,用价值300得拿利乌的香膏来膏主(可十四5);犹大爱利,以120得拿利乌的价格出卖了主,其实是出卖了自己的永生(太二十七3-5)、出卖了将来的荣耀(29-30节)。主在我们的心中,可以被多少钱来代替呢?我们对于自己的永生和未来的估价,又是多少呢?
【路廿二7】「除酵节,须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
【路廿二8】「耶稣打发彼得、约翰,说:『你们去为我们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好叫我们吃。』」
【路廿二9】「他们问祂说:『要我们在哪里预备?』」
【路廿二10】「耶稣说:『你们进了城,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到他所进的房子里去,」
【路廿二11】「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哪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
【路廿二12】「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预备。』」
【路廿二13】「他们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 根据律法,「须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7节),是正月十四日。以色列人在正月十四日黄昏宰杀羊羔(出十二6),日落之后吃「逾越节的筵席」(8节),那时已经算为正月十五日了。主耶稣最后的晚餐就是「逾越节的筵席」,但这个筵席将被祂赋予崭新的意义。
- 彼得和约翰问:「要我们在哪里预备」(9节)?表明主耶稣并没有提前透露最后晚餐的地点,因为祂不能让犹大过早地出卖自己。主耶稣必定要上十字架,但却必须按着神的时候,而不是让仇敌选择时间;神所计划的事情,只能做在神的时候。
- 「有人拿着一瓶水」(10节),原文是指男人。按照犹太人的习俗,负责打水的通常是女人,所以拿着一瓶水的男人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 「那家的主人」(11节),可能是《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的父亲。
- 「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12节),可能是五旬节之前,一百二十名门徒聚集祷告的楼房(徒一13-15)。「摆设整齐」,意思是「铺开」,可能指吃筵席的三面卧榻已经预备好了,铺了一层桌布。
- 主耶稣预先知道最后晚餐的那间大楼(13节),也预先知道钉十字架的各各他山。十字架道路上的痛苦和耻辱、委屈与孤单,都在主耶稣的预知之中,但祂却毫无保留地走了上去,「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十二2)。人子耶稣在十字架的道路上走完了父神的旨意,成为被神完全得着的人,这也是每一个跟随主的人被神得着的唯一道路。今天,这条路已经被主自己先走通了,从前的尽头是孤寂羞辱的死亡,如今的尽头却是无限丰盛的生命。因此,信徒注意末期的预兆、寻求神的旨意,并不是为了趋吉避凶,而是为了在难处中站稳、「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二十一28)。
【路廿二14】「时候到了,耶稣坐席,使徒也和祂同坐。」
【路廿二15】「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
【路廿二16】「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
-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最后的晚餐应该是正月十三日的夜晚,比逾越节的筵席提前了一天(约十三1;十八28);而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是正月十四日下午三点、犹太人宰杀逾越节羊羔的时刻(约十九14),所以保罗才说:「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五7)。这个差别,可能是因为所用的历法不同。以色列立国之后开始使用国历,很可能是把日出前旧月牙消失的那天算为新月,日出到日出为一天。约雅敬王臣服于尼布甲尼撒以后(王下二十四1),犹大国开始使用巴比伦历,把日落后看到新月牙出现的那天算为新月,日落到日落为一天。主耶稣时代的撒马利亚人、爱色尼人、奋锐党人和加利利人可能是按照国历守逾越节,而法利赛人是按照巴比伦历晚一天守逾越节,所以被使徒约翰称为「犹太人的逾越节」(约二13;六4;十一55)。
- 「坐席」(14节),原文是「斜倚」,这是犹太人在逾越节筵席上的标准坐姿,表示从埃及被释放、得自由。
- 主耶稣强调:「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15节),明确地把祂的「受害」和「逾越节」联系到了一起。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要次日下午才会宰杀羊羔(约十九14),所以这个筵席上并没有羊羔,而是由主耶稣自己作「逾越节的羔羊」(林前五7),为我们「被杀献祭」(林前五7)。
- 「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16节),指主耶稣下一次与门徒们坐席的时候,将是在神国显现的时候(30节)。那时,「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赛二十五6)。我们今日擘饼、喝杯,只不过是预尝神国的筵席;这饼杯所盼望的,乃是在神的国里与主一同坐席、彼此交通,同享丰富和荣耀。因此,在擘饼聚会里,我们在外面所感受的是十字架的死亡,在里面所看见的却是「成就在神的国里」的盼望。那走完了十字架道路的主,已经在我们里面作了生命,使我们能在祂的宝血和身体里彼此交通(林前十16),不被环境里的难处挡住荣耀的盼望。
【路廿二17】「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
【路廿二18】「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
- 「耶稣接过杯来」(17节),可能是逾越节筵席的第一杯酒。犹太人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要喝四杯酒:
- 第一杯是「成圣之杯」(Cup of Sanctification/Kiddush),喝完以后要洗手,并掰开三块无酵饼中间的那块饼(Yachatz)。
- 第二杯是「释放之杯」(Cup of Deliverance),喝完以后要吃苦菜、羊肉。
- 第三杯是「救恩之杯」(Cup of Redemption),喝完以后要唱诗篇哈利路篇(诗一百一十五至一百一十八)。
- 第四杯是「赞美之杯」(Cup of Hallel),喝完以后就结束了逾越节筵席。
- 逾越节的筵席在唱完「哈利路篇」(太二十六30)之后,还要喝第四杯「赞美之杯」(Cup of Hallel)。但主耶稣并没有和门徒们一起喝第四杯,而是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18节)。「葡萄汁」原文是「葡萄的产品」,包括葡萄汁和葡萄酒。但主耶稣的第四杯不是「葡萄汁」,而是十字架的痛苦(42节)。祂将独自在十字架上品尝第四杯发酸的酒、也就是「醋」(可十五36;约十九30),完成真正的逾越节筵席。
- 「直等神的国来到」(18节),指门徒在国度中与主一同坐席的日子(30节)。
【路廿二19】「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 主耶稣「拿起饼来」(19节),很可能是第一杯酒之后藏起来的半块无酵饼(Afikomen)。「擘开」(19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全家分享一块饼,象征主耶稣的身体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而舍(19节)。在犹太人的逾越节筵席上,由一家之主负责祝谢、擘饼。主耶稣就是这个属灵家庭的主人(八21),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设立了擘饼聚会,「为的是记念我」(19节)。
- 「记念」,原文就是「想起」(来十3)。旧约的祭物叫人「每年想起罪来」(来十3),新约的饼杯却叫人「记念」那位已经赦罪的基督。在新约里,神不再「记念」(来八12;来十17)我们的罪,而是让我们「记念」主。擘饼代表犹太人日常的吃喝,因此,主耶稣不是叫我们偶尔记念祂,而是要我们常常记念祂,正如祂所说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约六56)。人都是健忘的,只有「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二十一36),才不会在等候国度的过程中偏离主。
- 对于擘饼聚会中饼杯的意义,教会史上出现过不同的观点,例如:
- 罗马天主教认为:饼杯经过祝谢以后,就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Transubstantiation)。
- 马丁·路德认为:圣餐是神所设立的蒙恩之道,饼杯经过祝谢以后,基督的身体和血就与饼杯同在(Consubstantiation)。
- 慈运理认为:圣餐只是宣认一个事实,饼杯只是记念仪式(纪念论 Memorialism)。
- 加尔文认为:圣餐是神所设立的蒙恩之道,但基督的身体和血并不存在于饼杯之中,而是一种属灵的同在。饼杯也不只是记念仪式,而是可以借着圣灵的工作,凭信心与基督联合、领受主的福分(Pneumatic presence)。
【路廿二20】「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
【路廿二21】「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
【路廿二22】「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
【路廿二23】「他们就彼此对问,是哪一个要做这事?」
-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20节),很可能是逾越节筵席的第三杯酒「救恩之杯」(Cup of Redemption)。主耶稣自己很可能并没有喝这第三杯,而是用这杯酒代表「立约的血」(太二十六28;可十四24)。
- 「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20节),这句话只有在《路加福音》里有记载:
- 「血」是立约的方法。西奈之约用祭牲「立约的血」(出二十四8)作为「立约的凭据」(出二十四8),新约则用主耶稣的宝血作为立约的凭据(来九14-15;十二24)。
- 「杯」代表「所立的新约」,也就是先知耶利米所预言的「新约」(耶三十一31-34)。当年的逾越节建立了与神立约的以色列,主耶稣的死建立了与神立约的教会。
- 「为你们流出来」,正是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神「以祂为赎罪祭」(赛五十三10),所以「祂将命倾倒,以致于死」(赛五十三12)。
- 「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21节),引自诗四十一9「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卖主的犹大在主耶稣设立擘饼仪式之前,已经离开出去了(约十三30),21-23节可能是主耶稣再次重复这话。
- 「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22节),主耶稣在说这句话时,浮现在心中的可能是诗二十二和赛五十三。神能使用正面的人来成就祂的旨意,也能使用反面的人来实现祂的计划。
- 「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22节),虽然圣经预言了卖主的事情,但却不能将此作为为卖主的人开脱罪责的理由。
- 「他们就彼此对问,是哪一个要做这事」(23节),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会卖主。撒但不但入了犹大的心(3节),也要得着所有的门徒(31节)。把主交给人是卖主(4节),在人前不认主也是卖主(34节);行为上的背叛是卖主,心思上的忘记也是卖主。我们岂不也常常因着一点「银子」(5节)、一点利益,就把主全然忘到脑后了吗?因此,我们所当做的不是「彼此对问」,好像无辜地置身事外,而是牢记「卖人子的人有祸了」!
【路廿二24】「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
【路廿二25】「耶稣说:『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那掌权管他们的称为恩主。」
【路廿二26】「但你们不可这样;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
【路廿二27】「是谁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吗?然而,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
- 当主耶稣设立擘饼仪式,又宣告有人要出卖祂的时候,门徒的反应却是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24节)。他们可能是以为「神的国」(18节)马上就要来到,所以为了国度里的地位彼此争论,这种争论至少已经持续六个月了(九46)。门徒如此关心自己在国度里的地位,一方面是信心,一方面是糊涂。糊涂的信心是出于肉体,肉体的活动都是体贴自己;所以他们不去思想十字架、也没有体贴主的心,还以为基督快要作王了、自己也可以跟着得荣耀。
- 「恩主」(25节),是当时中东的外邦人喜欢使用的头衔。属地的权柄观念,是作主治理人、掌权管辖人的把自己看为大,他们不但发号施令、辖制百姓,还要求被辖制的人称自己为「恩主」。门徒都是来自地上,深受属地国度的影响;但人若带着属地权柄的观念,永远也不能明白神国的权柄。所以主耶稣在十字架的阴影之下,仍然耐心地教导他们:在地上的国度里,是「坐席的」(27节)比「服事人的」(27节)大;但在神的国度里,却是「服事人的」比「坐席的」更大。
- 「但你们不可这样」(26节),指属天的权柄和属地的权柄完全不同。一方面,「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26节),人若走十字架之路,甘心降卑自己、服事别人,身上自然就会流露出属天的权柄。另一方面,神并不允许我们轻视那些「服事人」的,却要求我们「顺服」他们(来十三17)、「敬重」他们(帖前五12)、「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帖前五13)。
- 「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27节),表明主耶稣作神国之王的方式就是「服事人」。因此,凡是要「与基督一同做王」(启二十二5)的人,就要效法祂的舍己服事。在神的国度里,所有「为大的」(27节),都是为着服事、照顾、成全、牧养别人(彼前五1-3;徒二十28;弗四11),没有地位的不同,只有恩赐、职事和功用的不同(罗十二4;林前十二4-6)。在神的国度里,越是「为大的」,就越没有自由;人越放下自己,甘心服事,就越显出「为大」。
【路廿二28】「我在磨炼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
【路廿二29】「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
【路廿二30】「叫你们在我国里,坐在我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
- 「我在磨炼之中」(28节),指主耶稣从受魔鬼试探开始所走的十字架之路。
- 「我将国赐给你们」(29节),指得着在国度里与基督「一同作王」(提后二12)的权柄。
- 「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29节),指主耶稣因着降卑顺服,从父的手中得国(腓二5-11);同样,门徒也要谦卑顺服,从主的手中得国。神国的权柄不是为了辖制人(25-26节),而是用来服事人(27节)。主耶稣通往宝座的道路,是十字架的舍己;主耶稣坐宝座的方法,是「如同服事人的」(27节)。因此,人若坚持自己为大(25节),永远也得不着神国的权柄。
- 在主耶稣的国度里,十二使徒将得到两种特权,这两种特权却被犹大用来交换了三十块钱:
- 「坐在我的席上吃喝」(30节),代表与主彼此交通。
- 「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30节),代表从主得着权柄。「审判」,代表治理的权柄(诗一百二十二5)。「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可能泛指所有神的百姓。
- 在主耶稣就要上十字架之前,门徒们竟然一心只想争名夺利(24节);但主仍然用宽容和忍耐教导他们(25-27节),并且应许把国赐给他们(29节)。不但当日的使徒不配这样的恩典,今天又有哪个人配得呢?然而,我们「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我们进入神的国度,是本乎神的恩典(弗二8);但在国度的赏赐,却是按各人所行的(十九15-24;弗六8;启二十二12)。常与主同在的(28节),必要得着权柄;「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提后二12)。
【路廿二31】「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
【路廿二32】「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路廿二33】「彼得说:『主啊,我就是同祢下监,同蒙受死,也是甘心!』」
【路廿二34】「耶稣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
- 「筛」(31节),是分别麦子和杂物的器具。「筛麦子」(31节),比喻撒但将用极大的难处来试探门徒,要使他们失去信心。但主却没有保守门徒远离筛子,因为被筛也是十字架的功课,环境都是神陶造人的工具。仇敌的筛子可以筛掉人的自义自信,黑暗的环境能够显明人的全然败坏,挫折和跌倒能使我们不敢倚靠自己,失败和羞辱能让我们深刻地认罪悔改。因此,虽然主耶稣早已预知一切,但却没有阻止撒但,也没有为彼得「祈求」(32节)免受试探,而是「祈求」他在试探中「不至于失了信心」(32节)。
- 「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32节),表明一个跌倒以后再起来的人,信心才能更加坚强,才能更好地帮助面临同样试探的弟兄、按着神的旨意牧养群羊(约二十一15-17;彼前五1-4)。人若没有经历过苦难的熔炉,就不能对人有真正的安慰;人若没有陷入过耻辱的深渊,就不能对人有真实的怜悯。人只有经历过主对软弱者的帮助,才能顾念软弱者;只有经历过主给失败者的鼓舞,才能同情失败者。因此,彼得接下来的失败,在神的计划里并不是徒然的,而是给大公教会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只有感同身受,才能从中学到功课,对肢体多一份体会、对弟兄多一份关怀。
- 此时,彼得向主的爱心是火热的、对主的心志是真实的,三年多的跟从,使他对自己的忠心满有把握,所以自信地说:「主啊,我就是同祢下监,同蒙受死,也是甘心」(33节)。彼得确实有与主同死的心志,也有对主的正确认识(九20),只是还不了解自己。今天,我们也许不敢向主自夸,但却常常向人自夸。当我们一面承认自己「一无所能、一无所是」,一面给别人贴上「挂名信徒」的标签的时候,岂不正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加爱主、更加忠心吗?只有一个不认识自己、没有真正经历过十字架的人,才会自夸自己的刚强、忘记自己的败坏。而十字架的幽默之处,就是常常让人自以为在何处最刚强,就在何处跌得最凄惨。
- 「今日鸡还没有叫」(34节),就是凌晨三点以前。「鸡叫」(可十三35)是罗马人的术语,指第三更结束的时候。主耶稣清楚知道彼得将何时跌倒,但却满怀慈爱和怜悯地为他祈求。主耶稣也知道我们必会失败、知道我们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但祂同样在神的右边不住地「替我们祈求」(罗八34)。既然「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来七25),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续跟从祂呢?
【路廿二35】「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囊,没有口袋,没有鞋,你们缺少什么没有?』他们说:『没有。』」
【路廿二36】「耶稣说:『但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
【路廿二37】「我告诉你们,经上写着说:“祂被列在罪犯之中。”这话必应验在我身上,因为那关系我的事必然成就。』」
【路廿二38】「他们说:『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
- 「没有钱囊,没有口袋,没有鞋」(35节),指主耶稣在地上训练门徒的时候,亲自为他们预备了环境,让门徒专心地传讲神国的福音、学习运用神国的权柄(九3;十4)。「钱囊」是用来装路费的,「口袋」是用来装干粮的,「鞋」是为远行备用的,但这些门徒们都不必考虑。
- 「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37节),表明现在情况不同了,门徒们已经结束了实习,需要准备应付更复杂的挑战。主耶稣将不在他们眼前,摆在前头的是危险与试探,撒但要筛他们「像筛麦子一样」(31节)。因此,他们必须自己做好准备,学习跟从圣灵的带领。「买刀」不是用来争战,而是当时旅行者必备的物品,可以用来驱赶野兽、预备宿营。
- 「祂被列在罪犯之中」(37节),引自赛五十三12。
- 门徒误会了主耶稣的意思,以为祂需要用「刀」来防卫,所以殷勤地献上「两把刀」(38节)。主耶稣说「够了」(38节),表示门徒离题太远,所以到此为止。
【路廿二39】「耶稣出来,照常往橄榄山去,门徒也跟随祂。」
【路廿二40】「到了那地方,就对他们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路廿二41】「于是离开他们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跪下祷告,」
【路廿二42】「说:『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
【路廿二43】「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祂的力量。」
【路廿二44】「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路廿二45】「祷告完了,就起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因为忧愁都睡着了,」
【路廿二46】「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睡觉呢?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 「照常往橄榄山去」(39节),表明主耶稣在耶路撒冷守节期间每天都去橄榄山住宿(二十一37),卖主的犹大可以轻易地找到祂。「橄榄山」就在耶路撒冷去伯大尼的路上。
- 「到了那地方」(40节),指到了客西马尼园(太二十六36;可十四32)。这是橄榄山西麓的一个橄榄园,离耶路撒冷东门约1公里,是主耶稣和祂的门徒常去之处(约十八1-2)。据说这个橄榄园是马可家的产业。
- 「免得入了迷惑」(40、46节),可译为「免得陷入试探」(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主耶稣两次要求门徒祷告,「免得陷入试探」。虽然祷告不能赶走「试探」,但却可以让我们不致「陷入试探」。
- 当时祷告的习惯是站着举目望天(十八11、13),但在这个特别严肃的时刻,主耶稣却「跪下祷告」(41节)。
- 「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42节),实际上是问神:还有其它拯救世人的方式吗?答案是没有,为了拯救你、拯救我,主耶稣只能上十字架;但凡我们里面还有一点点不够败坏,主耶稣就不必上十字架!
- 「这杯」,就是主耶稣还没有喝的逾越节筵席最后一杯。祂所以要喝的第四杯不是「葡萄汁」(18节),而是盛满神忿怒的杯。它原是我们该得的分,但神却差遣祂的爱子来到地上,让祂替我们喝了这杯、在十字架上担罪受死(可十五36;约十九30)。
- 「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42节),表示完全的顺服,这是主耶稣在地上作为人子而得胜的秘诀(腓二6-11)。今天,当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却可能代表不同的心境:
- 这句话可能是出于被迫,是一个人在重压之下无力抗拒、而举起的白旗。
- 这句话可能是出于绝望,是一个人在破碎之中承认失败、而敲响的丧钟。
- 这句话可能是出于苦涩,是一个人在幻灭之后压抑愁苦、而倾吐的无奈。
- 这句话可能是出于顺服,正如主耶稣此时向天父所表白的。顺服是一个人本来有许多选择,但却甘心放下自己,在完全的信赖和爱里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十一2)。
-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祂的力量」(43节),表明主耶稣并没有为自己施行神迹,而是接受肉身的拘束与限制,所以需要天使的帮助(来一14)。祂唯一的武器,就是「祷告更加恳切」(44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效法祂、靠着祷告胜过试探。
- 「耶稣极其伤痛」(44节),因为主耶稣不但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所以祂也会哭,也会忧伤难过(约十一33、35)。「汗珠如大血点」(44节),不是指汗的颜色,而是指汗珠的大小。「祂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来二18),我们就能确信,「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来四15)。
- 此刻正是主耶稣灵里最受煎熬的时候,但祂却仍然记挂着门徒,「祷告完了,就起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因为忧愁都睡着了」(45节)。门徒睡着的原因,是因为忧愁,也因为缺乏祷告,所以主耶稣要他们「起来祷告,免得陷入试探」(46节和合本修订版)。我们如果不想陷入试探,惟一的办法就是「起来祷告」。
【路廿二47】「说话之间,来了许多人。那十二个门徒里名叫犹大的,走在前头,就近耶稣,要与祂亲嘴。」
【路廿二48】「耶稣对他说:『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吗?』」
【路廿二49】「左右的人见光景不好,就说:『主啊!我们拿刀砍可以不可以?』」
【路廿二50】「内中有一个人把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
【路廿二51】「耶稣说:『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
【路廿二52】「耶稣对那些来拿祂的祭司长和守殿官并长老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
【路廿二53】「我天天同你们在殿里,你们不下手拿我。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 「来了许多人」(47节),都是圣殿的犹太警卫,并非罗马士兵。
- 「亲嘴」(47节)是当时学生向老师问安的礼节,但现在却被作为卖主的「暗号」(48节)。当时天黑人多,必须有一个「暗号」,才能确保抓对人。
- 「左右的人见光景不好」(49节),可译为「左右的人见了要发生的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一个只见环境、不见十字架的人,常常想用血气的「刀」(49节)来保护主和属主的事物,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他们在危机之中,把信心抛到脑后、倚靠肉体行事,结果惊慌失措、丑态百出(可十四50-52)。
- 「内中有一个人」(50节),就是使徒彼得(约十八10)。他「把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50节),我们的祷告也时常像他一样,还没有听到主的答复,就急急忙忙地动手。他这个行为看似勇敢,其实不但不能救耶稣,反而会坐实叛乱的罪名(二十三2)。
- 「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51节),可译为「算了,住手吧」(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因为主耶稣并不是不能「救自己」(二十三35、37、39),而是不肯离开十字架的道路。主能救自己却不救,因为脱离难处不是目的,成就神在难处里的旨意才是目的。
- 主耶稣「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51节),这是《路加福音》所记载主耶稣的最后一个神迹。而这最后一个神迹,竟然是医治捉拿祂的敌人!
- 「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52节),这句话应验了「祂被列在罪犯之中」(37节;赛五十三12)。
- 主耶稣天天同那些犹太领袖们在殿里见面,但他们却不敢公开抓祂(53节),只有「黑暗掌权了」(53节)才敢动手。
【路廿二54】「他们拿住耶稣,把祂带到大祭司的宅里。彼得远远地跟着。」
【路廿二55】「他们在院子里生了火,一同坐着;彼得也坐在他们中间。」
【路廿二56】「有一个使女看见彼得坐在火光里,就定睛看他,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
【路廿二57】「彼得却不承认,说:『女子,我不认得祂。』」
【路廿二58】「过了不多的时候,又有一个人看见他,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彼得说:『你这个人!我不是。』」
【路廿二59】「约过了一小时,又有一个人极力地说:『他实在是同那人一伙的,因为他也是加利利人。』」
【路廿二60】「彼得说:『你这个人!我不晓得你说的是什么!』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
【路廿二61】「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路廿二62】「他就出去痛哭。」
- 「大祭司」(54节)指该亚法(太二十六57)。主就是逾越节的羊羔,所以在被杀献祭之前,必须先送到祭司那里察看,验明没有残疾,才可以作为祭物(出十二5;申十七1)。
- 逾越节是阳历三、四月间,耶路撒冷海拔七百多米,晚上很凉,所以仆人们「在院子里生了火」(55节)取暖。
- 大祭司的「使女」(56节)很可能去过圣殿,见到主耶稣在圣殿教导人时,彼得在大庭广众之下作为首席门徒忙碌地张罗,所以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56节)。今天,当事奉神的人在人前风光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人群中也会有大祭司的「使女」在那里。
- 彼得一向忠心爱主(33节),甚至有勇气跟到大祭司的家里(54节)。但是,小小「使女」的一句话,竟会使他吓得不敢认主(57节)。彼得所遇到的试探,只有勇敢的人才会遭遇。但仇敌最容易进攻的,往往就是人最自信的地方。每当我们在天路上跑得意气风发、要求别人效法自己的时候,也许一转过街角,就有一位「使女」在那里等着我们。「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 「因为他也是加利利人」(59节),指加利利人的口音与犹太地的人明显不同(太二十六73)。
- 正如主耶稣预言的(34节),彼得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三次否认主,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斩钉截铁(57、58、60节)。但是,这个艰难而羞辱的功课却是有限度的,鸡一叫,就下课了(60节);「主转过身来看彼得」(61节),并没有任何责备的话。
- 我们并不知道主耶稣的眼光里有怎样的眼神,能使「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61节)。但我们能知道一点,如果当时彼得没有望向主,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正因为主已经为他祈求(32节),所以彼得虽然急躁(50节;约十八10)、虽然惊惶(57节)、虽然「发咒起誓地」(太二十六74)不认主,但却始终没有离开那院子、仍然在暗中望着主。无论我们陷在多深的失败里,当我们在黑暗中把眼睛望向主的时候,也必能捕捉到祂眼中的慈爱和怜悯。「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祂的人!因为祂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一百零三13-14),因此,主耶稣绝不会因为自己的羊失败、跌倒而轻看他们,反倒在祂的十字架之上,再负上门徒软弱的重担,因为祂是「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诗六十八19),不让父交给祂的任何一只羊失落(约六39;十28)。
- 十字架显明了人的本相,彼得的自信瓦解了,自尊也维持不下去了,所以「他就出去痛哭」(62节)。但是,人若经历了肉体的破碎,也必经历恩典的恢复;自信的彼得跌倒了,谦卑的彼得就能站起来。当彼得从失败中「回头以后」(32节),「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彼前一7),成了一位柔和谦卑、大有能力的使徒(徒二14、40)。许多年以后,当教会面临试炼的时候,年老的彼得就凭着自己的领受宣告:「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祂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彼前五10)。当他说自己「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彼前五1)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刚强,而是「主转过身来看」他;当他劝作长老的「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3)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忠心,而是自己「出去痛哭」。
- 今天,每个信徒都要不断地经历十字架的拆毁,基督的生命才能逐渐成形在我们心里(加四19)。但每一次的跌倒,主都会让我们从失败中苏醒, 用恩典和体恤把我们造就得更加坚强。叫醒彼得的是「鸡叫」,唤醒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路廿二63】「看守耶稣的人戏弄祂,打祂,」
【路廿二64】「又蒙着祂的眼,问祂说:『祢是先知,告诉我们打祢的是谁?』」
【路廿二65】「他们还用许多别的话辱骂祂。」
- 「祢是先知,告诉我们打祢的是谁」(64节),这是看守们对主耶稣的讽刺。但他们这样的无知和悖逆,正是主耶稣为他们上十字架的原因,因为「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提三3)。
- 「辱骂」(65节)原文在本书中也被译为「亵渎」(十二10),是双关语。他们敢于百般「辱骂」神的儿子,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在「亵渎圣灵」(十二10)。人只有无知的时候,才会无畏。今天,许多人同样大有勇气——他们敢于抵挡真神,敢于漠视圣经,敢于轻看永生——但愿我们不要得着这样的勇气。
【路廿二66】「天一亮,民间的众长老连祭司长带文士都聚会,把耶稣带到他们的公会里,」
【路廿二67】「说:『祢若是基督,就告诉我们。』耶稣说:『我若告诉你们,你们也不信;」
【路廿二68】「我若问你们,你们也不回答。」
【路廿二69】「从今以后,人子要坐在神权能的右边。』」
【路廿二70】「他们都说:『这样,祢是神的儿子吗?』耶稣说:『你们所说的是。』」
【路廿二71】「他们说:『何必再用见证呢?祂亲口所说的,我们都亲自听见了。』」
- 犹太公会不能在晚上举行合法的会议(《密西拿 Mishnah》 Sanhedrin?4:1),所以「天一亮,民间的众长老连祭司长带文士都聚会」(66节),要赶快定耶稣死罪。《路加福音》省略了夜间的审讯过程(太二十六59-66;可十四55-59;约十八12-14,19-23),只记录了白天的审讯。
- 「公会」(66节),指犹太公会(Great Sanhedrin),是由71位犹太长老组成的宗教立法议会和最高法院;审判死刑案件时,必须由至少23人构成有效的法定人数(《密西拿 Mishnah》 Sanhedrin?4:1)。当时,公会由撒都该人的大祭司担任主席(Nasi),法利赛人的圣拉比(Tannaim)担任首席大法官(Av Beit Din),另外69名成员由以下三类人组成。
- 「长老」是民间的领袖、族长。
- 「祭司长」是祭司的族长或高级祭司(拉八24),大都是撒都该人。
- 「文士」是精通旧约圣经和口传律法的人,他们大多是法利赛人。
- 公会的审讯者们问耶稣是不是「基督」(67节),主的回答是:「我若告诉你们,你们也不信;我若问你们,你们也不回答」(67-68节)。这两句话可能引自哈一5和赛四十一28,意思是说:这些犹太领袖其实并不明白什么是「基督」,说了他们也不能明白,因为他们始终认定「基督」只是一位政治领袖(二十三2)。
- 「从今以后,人子要坐在神权能的右边」(69节),引自诗一百一十1「祢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祢仇敌作祢的脚凳」。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基督不只是犹太领袖所以为的政治弥赛亚,更是神的儿子。公会以为自己正在审判耶稣,殊不知耶稣才是将要在神右边审判他们的那位「人子」(但七13)!
- 审讯者们当然明白诗一百一十1的意思,所以追问:「这样,祢是神的儿子吗」(70节)。主耶稣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70节),这实际上是用他们自己的话定了他们的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三18)。
- 「何必再用见证呢」(71节),这句话表明犹太公会已经作出了判决,但这个判决是不合法的,因为根据犹太口传律法,死刑案件只能在白天审讯,并且要等到审讯后的次日才能作出定罪的判决(《密西拿 Mishnah》 Sanhedrin?4:1)。犹太公会定耶稣的罪,并不是因为祂「是」(70节)神的儿子,而是因为祂「亲口所说」(71节)是神的儿子。他们根本就不想证明祂究竟是不是神的儿子,只不过要找一个定罪的借口。
- 当主耶稣受审的时候,有两个门徒离祂最近,一个是彼得,另一个是约翰。公会所问的两个问题(67、70节),实际上就是彼得在凯撒利亚·腓立比的认信:「祢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十六16)。现在,主耶稣当众证实了彼得的宣告,但却成了被钉十字架的理由,这是何等讽刺的一幕!许多年后,约翰写道:「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约二十31),他的意思实际上是说:「我写这书,是要证明彼得在凯撒利亚·腓立比说的是对的,主耶稣在公会面前的见证是真实的!」
读经有感:撒但进入人心(3节)
「财迷心窍」或「怒气填膺」,指的是当事者分别被身外的物欲或魂里的情绪所掌控支配,所以言行思想都一反常态地令亲者痛而仇者快。撒旦进入人心指的却是当事者内在「我之为我」的心灵已被活生生有位格的撒旦所完全掌控支配的事实。当然,撒旦虽然诡诈凶猛,但除非人自己主动去招惹牠,否则牠总像一只拴着的狼狗而已。信徒什么时候糊里糊涂就近撒旦,伸出指头或许就会被牠咬上一口。但信徒什么时候竟在心思意念上叛离耶稣,不再让耶稣在心灵里当家做主,什么时候就是在让撒旦看到自己是经已打扫干净而趁虚而入的场所,就像出卖耶稣的犹大一样,一失足成千古恨,懊悔莫及!
默然自问:
- 本段所记除精准指向耶稣正是逾越节待宰的羔羊之外,是否也表明耶稣心里对所有属祂之人所存必须一步步效法祂脚踪的殷切期盼?(6-23)
- 信徒是否在高声颂赞、殷勤服事、努力奉献的同时,心里总浮现若隐若现、挥之不去「被尊为大」的渴望和动机?(24节)
- 本段所显示的是否正是耶稣人性软弱一览无余的逼真写照?究竟信徒对如此详尽的记载应当存着怎样的心态来理解和领受?(38-53节)
- 我所以信主很久却从未有过像彼得一样公然不认主的丑事,是否主要是因为一,我从未在阳光明媚之外的时刻跟随过主;二,我从未在言行生活上露出任何跟随过耶稣的样子;三,我有幸蒙主保守,一路上从未碰见任何令人防不胜防的使女;四,我从未听过或想过半夜鸡叫的事?(54-62节)
- 全章中究竟有哪几些话语或情节对自己的处境或生命发出从主而来的亮光和指示?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