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9章逐节注解、祷读

【徒九1】「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

【徒九2】「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

  • 九1-十一18的主题是「教会开始向外邦人传福音」,用交错对称结构叙述圣灵如何预备教会向外邦人宣教:
    • A. 外邦人的使徒信主(九1-31);
    •  B. 圣灵带彼得等候外邦人(九32-43);
    • A1. 外邦人哥尼流信主(十1-十一18)。
  • 此时大约是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两年,也就是主后34年的夏天。扫罗热心维护「祖宗的遗传」(加一14)、「逼迫教会」(腓三6),所以对耶路撒冷逼迫门徒的果效(八3)还不满意,还想大干一番。当时许多门徒逃离耶路撒冷(八1),所以扫罗要把他们追回耶路撒冷受审。
  • 此时的「大祭司」(1节)是该亚法(四6),他在位的时间是主后18-36年,虽然已经时日无多,但仍然不遗余力地逼迫教会。
  • 「大马士革」(2节)位于耶路撒冷东北大约三百公里,当时属于罗马叙利亚行省;这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吸引了几万犹太人住在那里。犹太公会的权力只限于犹太地,但大马士革的会堂可能接受或尊重耶路撒冷公会的权柄,所以会按照大祭司的文书引渡门徒。而年轻的扫罗拿着大祭司的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2节),表明他已经深得犹太公会的信任,从此可以独当一面、前途无量。
  • 「信奉这道」(2节),原文是「追随这道路」(英文ESV译本)。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十四6),但犹太教却轻蔑地把救恩之道「称为异端的道」(二十四14)。

【徒九3】「扫罗行路,将到大马士革,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

【徒九4】「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徒九5】「他说:『主啊,祢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徒九6】「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

  • 「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3节),大约是在中午(二十二6),天空可能突然出现了闪电和雷声(7节)。此时可能是适合长途旅行的旱季,打雷是很不寻常的(箴二十六1)。在先知撒母耳的时代,神用「打雷降雨」(撒上十二17)作为记号,让以色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肯以神为王(撒上十二12),是「罪上加罪」(撒上十二19)。现在,主耶稣也用晴天霹雳作记号,让扫罗清楚地知道自己拒绝基督,也是「罪上加罪」。
  • 扫罗所逼迫的是门徒,但主耶稣却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4节)?表明逼迫「主的门徒」(1节)就是逼迫主。这是主耶稣复活以后最后一次向人显现(17节;林前九1;十五8)。
  • 「主啊,祢是谁」(5节),这个「主」只是尊称(十4),因为扫罗虽然知道那是一个超自然的力量,但此时还不认识主耶稣。
  • 主耶稣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5节),这句话真是晴天霹雳。扫罗精通圣经,比「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加一14),所以主耶稣一显明自己的身分,他立刻意识到两大真理:
    1. 拿撒勒人耶稣真的从死里复活了,司提反的见证是真的(七56):「人子站在神的右边」(七56)。这证明扫罗过去的神学全部都错了,耶稣的确是「神的儿子」(20节)、「基督」(22节)。
    2. 逼迫教会就是攻击基督,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元首(弗四15)。这证明扫罗过去自以为是捉拿异端、「热心事奉神」(二十二3),实际上是像无知的牲口一样「用脚踢刺」(二十六14)、攻击神(加一14;腓三6)。这个惊吓实在非同小可!
  • 好在怜悯的主并没有施行惩罚,而是给扫罗一条出路,用新的命令来代替大祭司的一纸文书。虽然主耶稣亲自呼召扫罗,但却叫他「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6节),引导他接受别人的引导和帮助。圣灵总是把人带进基督的身体教会,让肢体之间彼此印证、互相配搭,而不是让人孤芳自赏、凭着个人的感觉独来独往。让人自以为义、自我陶醉、脱离教会的灵,必然不是从神而来的。

【徒九7】「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徒九8】「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竟不能看见什么。有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

【徒九9】「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

  • 这些人看见光时也仆倒在地(二十六14),后来又站起来(7节)。虽然他们「听见声音」(7节),却没有听明声音里的意思(二十二9),也没有看见主的显现,只是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7节)。
  • 扫罗仆倒在大光面前,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等到「睁开眼睛,竟不能看见什么」(8节)。主耶稣暂时拿走了扫罗肉眼的视力,目的是要夺走他的骄傲、打开他的心眼,使他能专心仰望神,可以被主差遣到同样心眼昏蒙黑暗的世人当中,「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二十六18)。保罗开始传道之后所行的第一个神迹,也是叫人「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十三11)。
  • 「有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8节),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扫罗像咆哮的狮子一样出了耶路撒冷,却像温顺的绵羊一样进入了大马士革,很快,主还要把牧人的性情加给他。
  • 「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9节),指扫罗在黑暗中禁食祷告(11节),忧伤谦卑地反省自己的一生:
    1. 主耶稣没有立刻派人告诉扫罗当做的事(6节),而是让他在黑暗中等候。我们生命中的许多问题,常常只有在黑暗中才能更加清楚地看明。所以扫罗后来说:「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腓三7)。
    2. 主耶稣没有在扫罗给作假见证的凶手看守衣服时向他显现(七58),也没有在他「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八3)时向他显现,而是在他眼看就要独当一面、马上就要挥斥方遒的时候向他显现。这让他更加羞愧地看见:自己明明是一个瞎眼的,却「深信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罗二19)。所以扫罗后来说:「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林后四4)。

【徒九10】「当下,在大马士革有一个门徒,名叫亚拿尼亚。主在异象中对他说:『亚拿尼亚。』他说:『主,我在这里。』」

【徒九11】「主对他说:『起来!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人,名叫扫罗。他正祷告,」

【徒九12】「又看见了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进来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见。』」

  • 「亚拿尼亚」(10节)是希伯来名字「哈拿尼雅」(但一6)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耶和华已赐恩给他们」。他与欺哄圣灵的那个亚拿尼亚同名(五1-5),但在圣经中只在此出场了一次(二十二12)。主特地拣选了一个无名之辈作为祂的工具,向未来的「外邦人使徒」发布命令。因此,没有一个门徒可以妄自菲薄,以为自己毫无用处,只要我们能被主使用,就有永远的价值,不会虚度此生。
  • 「直街」(11节)是大马士革横穿东西的主干道。扫罗本来是「进各人的家」(徒八3)去追捕门徒,「犹大的家」(11节)本来是接待大祭司的代表的,如今竟有门徒主动上门探访。
  • 「大数」(11节)是位于小亚细亚东南部西德奴斯河(Cydnus River)出海口的一个港口城市,当时是基利家行省的首府,也是罗马帝国重要的学术教育中心。这里的学校在希腊化的时代就与雅典和亚历山大齐名,图书馆拥有二十万册藏书,包括大量古代的科学著作。大数是希腊「斯多亚」(十七18)哲学流派(Stoicism)的重镇,凯撒奥古斯都的老师、斯多亚哲学家雅典诺多罗斯(Athenodorus Cananites)就毕业于此。大数也是政治和商业中心,罗马巨头马克·安东尼( Mark Antony)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Cleopatra)就在此第一次相遇,社会名流辈出。因此,「大数人」(11节)这个称呼,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优越感,可以让人知道自己「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二十一39)。
  • 在历史上,凡是叫「大数人」的,大都是著名的斯多亚哲学家,比如:雅典斯多亚学院的第四代领袖「大数人」芝诺(Zeno of Tarsus,主前200年左右)、第六代领袖「大数人」安提贝特(Antipater of Tarsus,约主前200-129年),在巴比伦开创斯多亚学院的「大数人」阿基德摩斯(Archedemus of Tarsus,约主前140年),斯多亚哲学家「大数人」赫拉克利德(Heraclides of Tarsus,约主前125年)。因此,主耶稣也没有错过这个热闹,特地呼召了一位「大数人」扫罗来作「外邦人的使徒」(罗十一13),向崇尚希腊哲学的外邦人传福音;而更幽默的是,祂还拣选了一位寂寂无名的「亚拿尼亚」,用恩典向那位从里骄傲到外的大数人扫罗发布命令(二十二10、15)。
  • 亚拿尼亚去找扫罗的时候,他还没有恢复视力(18节)。因此,「又看见了一个人」(12节),指扫罗将在异象中看见自己被亚拿尼亚按手医治。主耶稣一边预备亚拿尼亚、也一边预备扫罗;正如祂一边预备彼得,也一边预备哥尼流(十4-5、19-20)。一方面,主要给亚拿尼亚足够的证据,好叫他不再惧怕和担心扫罗这个教会的仇敌;另一方面,主要让扫罗看见祂是教会的元首(3-5节),基督身体里任何一个被主差遣的肢体都可以代表主。

【徒九13】「亚拿尼亚回答说:『主啊,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怎样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祢的圣徒,」

【徒九14】「并且他在这里有从祭司长得来的权柄捆绑一切求告祢名的人。』」

【徒九15】「主对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

【徒九16】「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 亚拿尼亚对扫罗的顾虑乃是人之常情,他可能害怕会被大祭司的人捉拿,也可能担心给扫罗「按手」(12节)会被误认为与恶人联合。主所引导我们去做的事,有时似乎是违反常理;但门徒「信奉这道」(2节),并不是按照人的常理,乃是根据有无主清楚的指示。
  • 新约圣经在这里首次把门徒称为「圣徒」(13、32、41节;二十六10),表示门徒是被分别出来见证主、事奉神的「成圣的人」(二十六18)。这个称号本来是保留给选民以色列人的,但因犹太教弃绝了弥赛亚,所以以色列失去了这个特权,教会成了「真犹太人」(罗二29),「圣徒」就包括了一切蒙神拣选、重生得救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 「求告祢名的人」(14节),指门徒。「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林前一2),是门徒的标志;人若不求告主名,只是倚靠自己去遵行主耶稣的道德教训,算不得门徒。
  • 我们的祷告常常和亚拿尼亚一样,以为主不知道仇敌的逼迫、自己的难处(13、14节);但主耶稣也会像对待亚拿尼亚一样对待诚实祷告的人,不但原谅我们的无知,还会告诉我们更多的事情:逼迫教会的人不但「有从祭司长得来的权柄」(14节),而且还将成为主所「拣选的器皿」(15节),所以「你只管去」(15节)。
  • 十二使徒大都是没有学问的加利利渔夫(四13)。为了把福音传扬到外邦人的世界,主耶稣特别拣选了大有学问的扫罗(二十六5、24)。主能拣选各样的「器皿」,甚至连那些最反对祂的人,祂也能得着并使用。
  • 「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15节),是扫罗一生作见证的三类对象。扫罗的传道对象包括两任犹太巡抚腓力斯(二十四24)和非斯都(二十六25),希律·亚基帕二世(二十六2),犹太人(20节;十三5、16;十九8)。
  • 「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16节),这将成为扫罗一生的写照。他为了宣扬主的名,必须比别人「多受劳苦」(林后十一23-28),与当初「多多苦害」(13节)圣徒形成鲜明对比。但这苦难并非徒然,因为他将「与神同工」(林前三9),主将用恩典帮他忍受苦难(林后十二9),「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八17)。
  • 主耶稣打发亚拿尼亚是要叫扫罗能看见(17节)、并且向他发布命令(二十二10、15),但并未通过他把真理传授给扫罗。相反,是主耶稣自己把因信称义的真理教给扫罗(二十六16-18;加一11-12),也将亲自指示他「必须受许多的苦难」。因此,每一个为主作「亚拿尼亚」的人,也应当守住自己的本位,只要忠心作主话语的出口、不要用自己来代替主。

【徒九17】「亚拿尼亚就去了,进入那家,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

【徒九18】「扫罗的眼睛上,好像有鳞立刻掉下来,他就能看见,于是起来受了洗;」

【徒九19】「吃过饭就健壮了。扫罗和大马士革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

【徒九20】「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说祂是神的儿子。」

【徒九21】「凡听见的人都惊奇,说:『在耶路撒冷残害求告这名的,不是这人吗?并且他到这里来,特要捆绑他们,带到祭司长那里。』」

【徒九22】「但扫罗越发有能力,驳倒住大马士革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 教会的元首已经赦免了扫罗,身体里的肢体也应当勇敢地消除隔阂。亚拿尼亚不再犹豫,勇敢地去了,并且「把手按在扫罗身上」(17节)。「手」原文是复数,指把双手按在扫罗身上。
  • 扫罗信主后从门徒口中听见的头几个字,就是被亚拿尼亚亲切地称为「兄弟扫罗」(17节)。这个温暖的称呼,使他不再为基督的身体能否接纳自己而忐忑不安;这个温暖的城市,也证明了基督对人生命的改变;因为只有在基督里,扫罗与亚拿尼亚这两个仇敌才能变成弟兄。于是「扫罗的眼睛上,好像有鳞立刻掉下来,他就能看见」(18节),蒙在心上的帕子也除去了(林后三16)。
  • 亚拿尼亚既不是使徒,也不是长老,只不过是一个寂寂无名的门徒,但他却能受主差遣为未来的外邦人使徒保罗施洗(18节)。凡是重生得救的门徒,都能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二十八19)。因为洗礼所表明的救恩,并非根据施洗的人,而是根据「父、子、圣灵的名」。
  • 圣灵的工作,必然是把人带进基督的身体里;一个人得救以后,必然喜欢与有着相同生命的其他肢体彼此相交(约壹一3)。所以「扫罗和大马士革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19节),并且从迫害者变成了宣教士。扫罗来大马士革的目的是为了追捕门徒(2节),现在却要叫人成为门徒。他「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20节),满有勇气地向了解自己过去的人(21节)宣告:「我不以福音为耻」(罗一16)!我们一旦蒙恩得救,人生的目标必然会转向基督。我们人生的目标若没有转向基督,恐怕还没有进入永生。
  • 扫罗一信主就热心地「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但这并不代表今天刚信主的人不需要经过必要的装备、就可以广传福音。扫罗精通旧约,比「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加一14),所以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太十三52),只要相信主耶稣是「神的儿子」(20节),立刻可以带其他熟悉旧约、热切盼望弥赛亚(诗二7)的犹太人信主。所以扫罗在大马士革各会堂传福音的中心内容,是宣讲耶稣「是神的儿子」(20节)、「证明耶稣是基督」(22节),这两点是犹太人信主的关键。而对于外邦人,则要从头开始,才能讲清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
  • 扫罗是主特别「拣选的器皿」(15节),所以我们也必须注意主对他的预备。人若只注意效法扫罗传福音的热心,却不效法他为传福音所受的装备,满腔热情也会沦为东施效颦、弄巧成拙:
    1. 扫罗熟悉犹太人的文化和语言(二十一40;腓三5);
    2. 扫罗精通旧约和犹太人的神学(加一14);
    3. 扫罗了解希腊的文化和哲学(十七22-31);
    4. 扫罗拥有罗马公民的特权、熟悉罗马法律(十六37;二十二25-29;二十五10-12);
    5. 扫罗掌握谋生的技能,可以自食其力(十八3;林前九14-15);
    6. 扫罗具备对神的热心(加一13;腓三6);
    7. 最重要的,是神把他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他(加一15)。
  • 扫罗悔改的经历表明,人之所以能降服于主,并非因着人的聪明智慧、宗教知识或心志热忱,而是主主动的恩典和带领。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也有分成为神施恩的管道,就像亚拿尼亚、巴拿巴和彼得成为主接纳扫罗的印证。从此,残害教会、野心勃勃的法利赛人扫罗就转变成「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罗一1),作「新约的执事」(林后三6-11)、「福音的执事」(弗三7)、「教会的执事」(西一25),从事比摩西更有荣光、更加超越的职事(林后三6-11)。
  • 法利赛人扫罗成为使徒保罗的过程,是初期教会历史上最关键的事件之一,所以《使徒行传》重复叙述了三次(九3-22;二十二3-16;二十六9-18)。因为扫罗生命的转变,是耶稣复活最有力的证据;保罗一生的工作,也是圣灵带领教会最重要的见证。

【徒九23】「过了好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

【徒九24】「但他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他们又昼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

【徒九25】「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

  • 「过了好些日子」(23节),可能过了三年(加一18)。在这三年中,扫罗可能先去了大马士革东边的阿拉伯旷野,在那里与主独处、接受启示,过了两三年才回到大马士革(加一17)。
  • 扫罗不逼迫主耶稣了,就成了为主耶稣受逼迫的人,最终导致「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23节)。同样,当我们反对神的时候,世界与我们为友;当我们亲近神的时候,世界就与我们为敌。
  • 主后34年希律·腓力二世去世以后,大马士革隶属于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但在主后37-40年间,大马士革的全部或部分可能在希律·安提帕的前岳父、纳巴泰(Nabataeans)阿拉伯国王亚哩达四世(Aretas IV Philopatris,主前9-主后40年在位)控制之下。因此,此时把守大马士革城门的是亚哩达王的提督(林后十一33),犹太人可能说服了这位提督捉拿扫罗。由于在主后37年逾越节期间,罗马帝国出兵干涉亚哩达王与希律·安提帕的冲突,所以扫罗的罗马公民身分也保护不了自己。
  • 此时,大马士革已经有了一批追随扫罗的「门徒」(25节)。古代中东很多房子就建在城墙上,住家的窗户下就是城墙外的空地(书二15)。所以「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25节)。
  • 扫罗不但有呼召、有热心,而且有神学的功底、真理的启示,所以能「驳倒住大马士革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22节)。但是,真正要成为「外邦人的使徒」(罗十一13),光靠热心、呼召和真理的装备是不够的;扫罗热心传道的结果,只是带起了「他的门徒」(林前一12),而不是「主的门徒」(1节)。因此,主没有让扫罗继续在大马士革工作。扫罗逃离大马士革、「上耶路撒冷去见矶法」(加一18)的时间,大约是主后37年。
上图:1890年拍摄的大马士革城墙,保罗从这里缒下。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图:1890年拍摄的大马士革城墙,保罗从这里缒下。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徒九26】「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

【徒九27】「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

【徒九28】「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

【徒九29】「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

【徒九30】「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26节),这是他信主后的第一次耶路撒冷之行(加一18-20),时间是扫罗信主之后「过了三年」(加一18)。
  • 「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26节),可能是因为扫罗过去三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阿拉伯,在大马士革传道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虽然扫罗戏剧悔改的消息应该早已传回耶路撒冷,但耶路撒冷的门徒对他真实的光景并不了解,所以对这位过去的逼迫者非常谨慎。然而,神不但在教会赐下了警醒看守教会的门徒(26节),也赐下了擅于用爱心接纳人、鼓励人的「劝慰子」(四36)巴拿巴,借着他的威望把扫罗带到众使徒面前(27节)。圣灵赐给不同的肢体有不同的恩赐,就是为了让肢体在基督的身体里彼此配搭,「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
  • 「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38节),主要是与使徒彼得和主耶稣的兄弟雅各来往(加一18-19),「同住了十五天」(加一18)。他此次耶路撒冷之行行程仓促,所以他的真理不是从耶路撒冷的使徒领受的,而是从主直接领受的(加一16)。
  • 扫罗「生在基利家的大数」(二十一39;二十二3),擅长希腊话,所以他在耶路撒冷的传道是「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29节),因此「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加一22)他。过去,扫罗和「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一起迫害司提反(七60),现在,他却和司提反一样向「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传福音(六9-10),又像司提反一样被「说希腊话的犹太人」逼迫,成了第二个司提反。
  • 扫罗是罗马公民,即使犹太人「想法子要杀他」(29节),也不太容易。但是,此时罗马巡抚彼拉多(Pilate,主后26-36年在位)遭到撒马利亚人的投诉,被凯撒提庇留召回罗马述职,临时巡抚马克卢斯(Marcellus,主后36-37年在位)情愿留在凯撒利亚,也不愿意到耶路撒冷找麻烦。因此,耶路撒冷的法治瘫痪,扫罗在耶路撒冷只住了十五天(加一18),就被迫离开。先被送到有法律秩序的凯撒利亚,再坐船回到故乡大数,十一年后才在圣灵的宣教计划中再度出现在耶路撒冷(加二1)。
  • 扫罗的退场,表面上是因为犹太人的逼迫,实际上是因为主耶稣要差派他「远远地往外邦人那里去」(二十二21)。圣灵把他打发回希腊哲学的中心大数,用环境彻底冷却他的热心,当肉体的心志彻底被磨平之后,圣灵的呼召才会呼之欲出(十三1-2),那时的保罗才能承认「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九16)。扫罗有装备、有心志,认识复活的耶稣(5节)、又被圣灵充满(17节),并且有了旷野与主独处的经验(加一17),但却仍然不够。主耶稣在世上传道三年,但在此之前,他却在木匠铺里等候了三十多年。扫罗归信之后,可以立刻在大马士革「各会堂里宣传耶稣」(20节),也可以三年后到耶路撒冷「奉主的名放胆传道」(29节),但充其量只是个热心的弟兄。如果要成为「外邦人的使徒」,他就要经历十四年的等候(加二1)。今天,一个不能耐心等候神(一4)的人,也没有资格为主去(太二十八19)。人若全然委身,就要委身于神自己的计划,让神更宽阔的旨意成就在我们身上;人若为主摆上,也当摆上自己的等候,专心等候主最好的时间到来。

【徒九31】「那时,犹太、加利利、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 「犹太、加利利、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31节),「教会」原文是单数,表明他们是合一的基督身体,既没有犹太教会和撒马利亚教会之分,也没有大小、体制之争,而是「在基督耶稣里神的各教会」(帖前二14)。
  • 圣灵呼召了外邦人的使徒以后,初期教会就登上了成长的第三个台阶(二47;六7;九31)。扫罗回大数以后,大祭司该亚法(主后18-36年在位)去世,提阿非罗(Theophilus ben Ananus,主后37-41年在位)担任大祭司。罗马新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主后37年3月16日-41年1月24日在位)派新巡抚马路勒(Marullus,主后37-41年在位)管辖犹太地和撒马利亚。由于卡利古拉与犹太教的关系紧张,管辖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主前4年-主后39年)也不支持犹太人逼迫教会。因此,在这四年里,「犹太、加利利、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都没有遭受逼迫。
  • 虽然主允许祂的教会遭遇患难,但绝不会允许仇敌摧毁教会,祂无论是允许逼迫还是赐下平安,目的都是为着建立基督的身体。当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31节)之后,圣灵就会继续带领教会向外邦人宣教、「直到地极」(一8)。被圣灵充满的教会是不需要做宣教计划的,因为主自己就是宣教的主。

【徒九32】「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

【徒九33】「遇见一个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瘫痪,在褥子上躺卧八年。」

【徒九34】「彼得对他说:『以尼雅,耶稣基督医好你了。起来!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来了。」

【徒九35】「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

  • 彼得「周流四方」(32节),就是在「犹太、加利利、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31节)教导门徒和传福音。
  • 「居住吕大的圣徒」(32节),可能是腓利一路传福音所结的果子(八40)。「吕大」位于耶路撒冷向西通往约帕的路上,也位于亚锁都向北通往凯撒利亚的路上,属于犹太地,也就是旧约时代的「罗德」(代上八12)。这里现代的名字还是「罗德 Lod」,是特拉维夫国际机场的所在地。
  • 「以尼雅」(33节)是个希腊名字,但以尼雅是个犹太人。
  • 「沙仑」(35节)是从吕大向北到凯撒利亚迦密的沿海平原,属于犹太地。吕大和沙仑都是腓利一路传福音的地方(八40)。

【徒九36】「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希腊话就是多加(就是羚羊的意思);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

【徒九37】「当时,她患病而死,有人把她洗了,停在楼上。」

【徒九38】「吕大原与约帕相近;门徒听见彼得在那里,就打发两个人去见他,央求他说:『快到我们那里去,不要耽延。』」

【徒九39】「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到了,便有人领他上楼。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

【徒九40】「彼得叫她们都出去,就跪下祷告,转身对着死人说:『大比大,起来!』她就睁开眼睛,见了彼得,便坐起来。」

【徒九41】「彼得伸手扶她起来,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

【徒九42】「这事传遍了约帕,就有许多人信了主。」

  • 「约帕」(36节)就是现代的雅法(Jaffa),是位于吕大西北大约20公里的海港,也属于犹太地。
  • 「大比大」(36节)是亚兰文,「多加」(36节)是希腊文,意思都是「母鹿、母羚羊」。主耶稣称呼睚鲁的女儿为「闺女」(可五41),亚兰文是「大利大 ταλιθ?」(可五41),与「大比大 Ταβιθ?」原文只差一个字母。
  • 按犹太人的习俗,死人埋葬前须洗身。但这些人并没有把大比大膏抹埋葬,而是停在没有人干扰的楼上,表示他们指望彼得会使「大比大」复活,就像主耶稣使「大利大」复活一样。犹太人知道旧约里的先知以利亚(王上十七19)和以利沙都是在楼上(王下四21)使人复活的。
  • 「大比大,起来」(40节),这句话的亚兰文「Tabitha Cumi」与主耶稣叫睚鲁女儿复活的「大利大,古米 Talitha Cumi」(可五41),只差一个字母。
  • 圣灵赐给使徒行神迹的恩赐是为了见证主(一8),彼得对一男(32-35节)、一女(36-42节)施行的两个神迹,叫人看见了不是跟从使徒,而是「归服主」(35节)、「信了主」(42节)。信心并非倚靠神迹、神迹也未必能让人信主,但神迹奇事也是圣灵在人心播撒真实信心的方式之一。

【徒九43】「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 「硝皮匠」(43节)就是制造皮革的工匠,工作对象是动物的尸体,所以经常不洁净(民十九11-13),是犹太人避犹不及的。他住在海边(十6),可能就是因为职业被社会边缘化的缘故。彼得却愿意在他家住宿,表明他已经消除了许多犹太人的偏见,只注重一个人是否在基督里。
  • 彼得「周流四方」(32节),自己未必有明确的计划,但圣灵却有。圣灵一步步地把彼得从耶路撒冷带到吕大(32节),又从吕大带到约帕(38节),最后带进不洁净的硝皮匠家里(43节),不是为了让他一路行神迹、传福音,而是要他在这里等候主的命令。「约帕」(43节)是地中海的港口。八百年前,先知约拿不肯向尼尼微的外邦仇敌宣教,从这里启航逃往地极(拿一2-3)。现在,圣灵也要使徒彼得在这里再次等待启航,目标也是地极(一8)——主已经赐给彼得天国的钥匙(太十六19),让他首先为犹太人打开了福音之门(二47),然后又为撒马利亚人开了门(八17);现在,他将打开一扇更宽广的福音大门,那门将是「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启三7)的。
上图:硝皮匠西门的家,位于约帕旧城。

上图:硝皮匠西门的家,位于约帕旧城。

读经有感:扫罗对门徒凶杀捆绑(1-2)

  扫罗所以对门徒极尽凶杀捆绑之能事,显然是为了信仰,完全不同于江洋大盗为了谋利才杀害人命,或色情份子为了奸情才灭绝人口!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其实全都显露于各自为了不尽相同之信仰而为而活的事实——不论是哲理上、文化上、道义上、人情上、生活上、或宗教上的所信!

  扫罗对犹太教信的真心实意,所以照祭司的意思,视基督门徒为眼中钉,急欲除之而后快。门徒对基督信的真心实意,所以按上帝的意思,视世人为亟待拯救的对象,天天务必广传福音!

  还好,今天世上只存在一个为信仰狂热到发起圣战的宗教。可惜对比之下,今天世上基督教却只有极少数人真对天国的福音相信的那么绝对,真对基督的托付委身的那么彻底,以致对教会对社会都起不到太多正面立竿见影的作用!

默然自问

  1. 难道只有异端和极端的信徒才能为他们所信的主放下自己、摆上自己?
  2. 是否凡经历过大马士革路上神奇异象的人,就必都甘心作主贵重的器皿?而没有经历过神奇异象的人,就都不可能全然委身、为主摆上?
  3. 亚拿尼亚和巴拿巴分别在扫罗归信基督、广传基督、蒙主重用的事上,所起到直接或间接价值性的作用包括什么?我们究竟能从故事中得着什么启迪和激励?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使徒行传第8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使徒行传第10章逐节注解、祷读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