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一1】「奉我们救主神和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之命,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
【提前一2】「写信给那因信主作我真儿子的提摩太。愿恩惠、怜悯、平安从父神和我们主基督耶稣归与你!」
- 一1-2是问候,与六21b的祝福首尾呼应。
- 本信是保罗写给提摩太个人的,但却一开始就非常郑重地申明自己的使徒权柄:「奉我们救主神和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之命,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1节),因为保罗有意让提摩太向以弗所教会公开诵读本信(六21)。
- 「我们救主神」,这是旧约对神的常用称呼(撒下二十二2;诗二十二19;赛四十三3;何十三4;路一4),保罗也把基督称为「救主」(提后一10)。在当时的罗马帝国,「救主」一词经常被用来崇拜自称为神的凯撒。
- 「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这是提醒读者:神的救赎计划在基督里必然得以成全。
- 「使徒」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最初是指耶稣基督所特别挑选的「十二个门徒」(路六13),也被用在主耶稣的兄弟雅各(加一19)和巴拿巴、保罗(徒十三8)身上,甚至还用在范围更广的「众教会的使徒」(林后八23原文;罗十六7)身上。
- 「保罗」是常见的罗马姓氏(徒十三7)。使徒保罗是罗马公民,罗马公民可以有三个名字,他的姓、也就是第三个名字是「保罗 Paullus」,意思是「小的」。罗马公民又可以有第四个名字,即出生时取的昵称,使徒保罗的犹太名字「扫罗」可能就是保罗的昵称,意思是「渴望」。使徒保罗通常在犹太人中使用「扫罗」这个犹太名字(徒二十二7;二十六14),在外邦人中使用「保罗」这个罗马名字(徒十三9),在所有的保罗书信中都自称「保罗」。
- 「提摩太」(2节)是保罗从路司得带出来的年轻同工(徒十六1-3),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犹太人。
- 「真儿子」(2节)原文的意思是「合法所生的儿子」。当时的门徒关系常以父子相称,提摩太和提多都被称为保罗的「真儿子」(多一4),表明保罗希望当地的教会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代表,并透过这两位「真儿子」的榜样,知道怎样效法他们的「父亲」(林前四16-17)。圣经并没有说提摩太是保罗带信主的(徒十六1-3),保罗、提摩太和提多都是由同一位圣灵重生,在属灵上是弟兄关系,并非父子关系。
- 保罗的问安语结合了希腊式的「恩惠」(2节)和希伯来式的「平安」(2节)。当时的书信一般用「问候 Chairein」一词来问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保罗却改为双关语「恩惠 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乐的」。「恩惠」是神赐给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动的礼物,是我们喜乐的源泉。希伯来文「平安 Shalom」不只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更表示繁荣、兴盛,特别是属灵事物上的兴盛。保罗的问候总是先「恩惠」后「平安」,因为除非神的「恩惠」已经把罪对付清楚,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平安」。「恩惠 Charis」与「基督 Christos」原文谐音,而在保罗心目中,「恩惠」几乎就是「基督」的同义词,因为除了基督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给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借着基督来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
- 保罗惯用的问安语是「恩惠」和「平安」,只有在提摩太前后书里特别加插了「怜悯 eleos」(2节;提后一2),可能因为提摩太在以弗所教会需要执行艰巨的任务,尤其需要神的怜悯。
【提前一3】「我往马其顿去的时候,曾劝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
【提前一4】「也不可听从荒谬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这等事只生辩论,并不发明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
【提前一5】「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
【提前一6】「有人偏离这些,反去讲虚浮的话,」
【提前一7】「想要作教法师,却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
- 一3-20的主题是「为正道打美好的仗」,与六11-21a「为真道打美好的仗」前后呼应。这部分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保罗对提摩太的嘱托(3-7节);
- B. 保罗对律法的认识(8-11节);
- B1. 保罗对福音的见证(12-17节);
- A1. 重申对提摩太的嘱托(18-20节)。
- 3-7节是保罗对提摩太的嘱托。「我往马其顿去的时候,曾劝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也不可听从荒谬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3-4节),这句话道出了本信的主要目的:本信的所有内容,都是保罗对以弗所教会内部出现假师傅的回应。提摩太并不是去以弗所牧养教会,而是被保罗派到那里扭转局面;他可能离开以弗所以后,在马其顿境内给留在以弗所的提摩太写了本信。
- 「嘱咐 paraggello」,表明提摩太是带着使徒的权柄教导、吩咐人。
- 「异教」可译为「别的教义」(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指不正确的、引起分歧的教导(六3),并非不同的宗教信仰(弗四14)。
- 「荒谬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4节),可能与某些犹太教的遗传有关(多一14),具体不得而知。无论内容如何,都毫无属灵价值,只会引发猜测和辩论。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三15),在教会引发纷争的从来都不是真理,而是谬误和罪恶。
- 「并不发明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4节),也可译为「无助于神所定基于信心的计划」(英文ESV、NASB译本),「章程」原文是「管家」。神的计划不能倚靠猜测来领会和实行,只能凭借信心。凭空的猜测只会把人引入谬误的沼泽、混乱神的真理,无助于作神的忠心管家。
- 「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5a),可译为「但命令的目的就是爱」(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命令 paraggelia」原文与「嘱咐 paraggello」是同一个词的不同词性,指提摩太「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的目的,不只是消极地纠正神学的错误,更是积极地建立爱的团契,用爱来代替假师傅所挑起的纷争(4节)。
- 「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5b),既不是出于天然肉体的情感,也不是「说谎之人的假冒」(四2)。真教师和假师傅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谈论爱,而在于怎样教导爱:「虚浮的话」(6节)只能把暂时的情绪、虚假的感觉当作爱,惟有真理的教导才能生出「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从而结出爱的果子:
- 「清洁的心」,就是不向虚妄、不怀诡诈(诗二十四4;五十一10;太五8)。
- 「无亏的良心」,就是已被基督洁净、能正常辨别是非的良心(罗二15;林后四2)。
- 「无伪的信心」,就是诚实倚靠神(赛十20),没有程度区别,只有真假之分。
- 以弗所教会的假师傅很可能是教会的领袖(7节;徒二十30),他们偏离了「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取而代之的是「虚浮的话」,目的是高抬自己、「想要作教法师」(7节)。他们想和犹太拉比一样受人尊敬,却不像法利赛人那样钻研圣经,所以「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7节):既不明白自己所讲论的经文,又不知道自己所主张的道理。但他们并没有自知之明,反而为凭空臆测的事情喋喋不休、强装权威。
【提前一8】「我们知道律法原是好的,只要人用得合宜;」
【提前一9】「因为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乃是为不法和不服的,不虔诚和犯罪的,不圣洁和恋世俗的,弒父母和杀人的,」
【提前一10】「行淫和亲男色的,抢人口和说谎话的,并起假誓的,或是为别样敌正道的事设立的。」
【提前一11】「这是照着可称颂之神交托我荣耀福音说的。」
- 8-11节是第一段插入的话,保罗谈论自己对律法的认识,这律法正是那些假师傅所误用的(7节)。
- 以弗所的假师傅「想要作教法师」(7节),所以误用律法、高抬自己。保罗谴责假师傅,但并没有贬低律法,所以强调:「我们知道律法原是好的,只要人用得合宜」(8节),因为「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七13)。今天,圣经也常常被信徒误用,不是「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提后三16),而是「替天行道」的武器;不是「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7),而是「六经注我」的挡箭牌。
- 「合宜」原文是「合法」(英文ESV译本),意思是符合设立律法的目的。人若要把律法用得「合宜」、教得「合宜」,就必须了解律法的作用。「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9节),因为圣灵的果子「没有律法禁止」(加五23)。「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三20),是为了约束人的罪((加三23),既不是让人称义的资格,也不能给人行义的能力,更不是叫人「去讲虚浮的话」(6节)。9-10节列出的罪恶清单是按照十诫的次序(出二十3-17),首先列出人与神的错误关系,然后列出人与人的错误关系。
- 「正道」(10节),可译为「健全教义」(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与假师傅的「病态渴望」(六4「专好」ESV译本)形成对比。「道 didaskalia」原文在本信中一同使用了八次(一10;四1、6、13、16;五17;六1、3),又被译为「教导」(四13;五17)、「教训」(四16)、「道理」(六3)。
- 保罗对于律法的功用、以及健全的教义的理解,都不是个人的主张,而是「照着可称颂之神交托我荣耀福音说的」(11节)。
【提前一12】「我感谢那给我力量的我们主基督耶稣,因祂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祂。」
【提前一13】「我从前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时候而做的。」
【提前一14】「并且我主的恩是格外丰盛,使我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
【提前一15】「『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提前一16】「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祂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样。」
【提前一17】「但愿尊贵、荣耀归与那不能朽坏、不能看见、永世的君王、独一的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 12-17节是第二段插入的话,保罗谈论自己对福音的见证,这福音正是那些假师傅所离弃的(6节;四1)。
- 保罗列出了一份罪恶的清单(9-10节),但他并没有把自己排除在清单之外,而是承认自己正是罪人中的「罪魁」(15节)。因此,当他想到神竟然「交托我荣耀福音」(11节),不由得「感谢那给我力量的我们主基督耶稣,因祂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祂」(12节)。
- 「因祂以我有忠心」,可译为「因为祂认为我可信任」(和合本修订版)。明明是基督「给我力量」,却还看我为可信任的,所以保罗不得不感谢主。
- 「派我服事祂」,表明保罗作基督的仆人,并非出于自己的能力或志愿,而是出于基督的拣选和所加给的力量。
- 保罗「从前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13节),在信主之前竭力逼迫教会(徒九1-2),但却在「不信不明白的时候」(13节)就「蒙了怜悯」(13节),证明救恩完全是神主动的白白恩典,没有任何人的功德。神怜悯那些「不明白」的人、偶然软弱的信徒,但却恨恶那些明知故犯者(民十五31;来十26),尤其是那些扭曲福音、混淆正道的假师傅(彼后二1;约壹四3),所以「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雅三1)。教会绝不可用「爱心、合一、不动血气」的名义包容任何假师傅(20节;约贰10-11),免得教会沦为人的团体,不再是「神的家」(三15)、「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三15)。
- 神的恩典不只是「力量」、「怜悯」,「并且我主的恩是格外丰盛,使我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14节)。人已经完全败坏,并不是因为自己里面有「信心」,所以能信主;也不是因为自己里面有「爱心」,所以能蒙悦纳。我们之所以「有信心和爱心」,完全是因为神「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信心和爱心」,让我们能回应恩典。因此,没有一个信徒有资格夸口自己的「信心和爱心」,也没有一个信徒有资格夸口自己的「力量」,「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林前一31)。
-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15节),可能引自当时已经流传的福音书(路十九10)。「十分可佩服的」(15节)是当时希腊文的惯用语。耶稣降世,不是为了树立一个道德榜样,表达神对世人的关心,而是要将罪人从属灵破产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福音。而保罗承认「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15节),「是」原文是现在时,表明保罗不是承认自己在信主前「是个罪魁」,而是承认自己现在仍然「是个罪魁」。一个人越是「在光明中行」(约壹一7),属灵的生命越成熟,就越能认识自己的败坏,越能看清自己「是个罪魁」。
- 本信中原文三次使用「怜悯 eleos/eleeo」(2、13、16节),强调基督显明在保罗这样的「罪魁」身上的「怜悯」和「忍耐」,同样也可以显明在以弗所教会那些被假师傅误导的弟兄身上。事实上,保罗知道自己之所以「蒙了怜悯」,目的「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祂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样」(16节)。连保罗这样最极端的「罪魁」,基督都能把他变成最忠心的「使徒」(1节),祂也一定有足够的「忍耐」来拯救任何人。如此就能给别人作榜样,让每个蒙召的人认识真正的福音,也让每个软弱的信徒认识「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1节)。
- 保罗默想福音恩典的结果,是由衷地发出充满敬畏的颂赞:「但愿尊贵、荣耀归与那不能朽坏、不能看见、永世的君王、独一的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17节):当年轻的提摩太面对以弗所教会的种种难处时,也必须越过环境,看见护理教会的乃是那位「不能朽坏、不能看见、永世的君王、独一的神」。当教会出现问题的时候,同工的责任是用爱心劝勉人,因为我们已经「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5节),而神自己负责把那些「蒙了怜悯」的人挽回过来。
【提前一18】「我儿提摩太啊,我照从前指着你的预言,将这命令交托你,叫你因此可以打那美好的仗。」
【提前一19】「常存信心和无亏的良心。有人丢弃良心,就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坏了一般。」
【提前一20】「其中有许米乃和亚历山大;我已经把他们交给撒但,使他们受责罚就不再谤渎了。」
- 18-20节接续3-7节,重申对提摩太的嘱托。
- 「我儿提摩太啊,我照从前指着你的预言,将这命令交托你,叫你因此可以打那美好的仗」(18节),这句话把思路重新带回3-7节:
- 「命令 paraggelia」原文与「嘱咐 paraggello」(3节)是同一个词的不同词性,指劝勉「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也不可听从荒谬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3-4节)。
- 「从前指着你的预言」(18节),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预言使保罗更加确信提摩太是一名适合在以弗所教会争战的战士。而提摩太借着这些预言,可以在争战时得着鼓励。
- 「打那美好的仗」,指与以弗所教会的假师傅和他们的谬误争战。「打 strateuomai」原文的意思是「服兵役、打仗」,「仗 strateia」原文的意思是「战役」,这是把提摩太比喻成「永世的君王」(17节)的忠心战士。
- 我们要「打那美好的仗」,首先自己要「常存信心和无亏的良心」(19节),才能生出爱心(5节):
- 「信心」就是准确地接受主的所是和所作,也准确地传讲主的所是和所作。
- 「无亏的良心」就是实际地活出自己所传讲的道,在神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地方。
- 「信心」和「良心」总是并肩而行的(5节;三9),如果我们的良心控告自己,就表明我们的信心出了问题;如果我们拒绝良心的提醒,在信仰上也无法前行,更无法产生「无伪的爱心」(林后六6)。
- 19b可译为「有些人丢弃良心,在信仰上触了礁」。许多人坚持真理上的错谬,往往是因为道德上的失败(弗四19);许多假师傅之所以执迷不悟,正是因为他们舍不得离开罪恶的生活,所以故意拒绝良心的提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四2)。「许米乃和亚历山大」(20节)就是例子:
-
- 「许米乃」在教会传讲复活的事已过(提后二17)。
- 「亚历山大」可能是陷害保罗、极力敌挡使徒话语的铜匠亚历山大(提后四14-15)。
-
- 20b可译为「我已经把他们交给撒但,让他们学会不再亵渎」(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两个人可能是领袖,所以保罗亲自把他们逐出教会,而不是由教会执行纪律(林前五5;帖后三14)。教会是「神的家」(三15),离开神家的信徒必然会流离失所、落在撒但的权势之下(林后四4)。但保罗的动机不是责罚(林后而5-8),而是要使他们归正,「让他们学会不再亵渎」。
《提摩太前书》背景
《提摩太前书》的原文是希腊文,又被称为「给提摩太的第一封信 First Epistle to Timoth」。「提摩太」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荣耀神」,他生长于路司得,母亲是信主的犹太人、父亲是希腊人,自幼受祖母及母亲影响,熟悉旧约圣经。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给提摩太行了割礼,从此成为保罗的亲密同工(徒十六1-3)。
《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都是保罗晚年写给个人的,但大部分内容都与收信者所牧养的教会有关。提摩太和提多都是保罗的接班人,三封书信的内容、风格、措辞和历史背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于教会秩序和牧养教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十八世纪初被称为「教牧书信 Pastoral Epistles」。教牧书信都在一开头就清楚表明作者是使徒保罗,早期教父们对此也并无异议。但十九世纪以后的学术界提出各种质疑理论,认为教牧书信的作者并不是保罗,而是第二世纪的某位无名氏,其中最主要的证据是:教牧书信中包含了306个在其他保罗书信中没有用过的单词,但这种研究方法必须假设作者的年龄、心态、环境、主题和收信对象的变化对语言风格都毫无影响。还有人认为,教牧书信的许多词汇只出现在第二世纪,但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事实上,教牧书信的内证和外证都支持保罗就是作者,怀疑教牧书信作者的真实性,就是否定提后三16的伟大宣告:「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三16);而那些拒绝保罗是作者的人,倒是应验了提前四1的预言:「圣灵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
主后62年,保罗上诉凯撒成功,从罗马获释,重返亚细亚、马其顿。他可能先从罗马坐船经过克里特岛,把提多留在克里特设立长老(多一5);接着继续坐船到以弗所,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处理教会内部的假师傅。最后,保罗经过小亚细亚回到马其顿,可能于主后63-64年冬天之前(多三12;提后四12-13),先给克里特岛的提多写了《提多书》,后来又给以弗所的提摩太写了《提摩太前书》(提前一3)。
主后64年7月,一场大火席卷罗马全城, 市区受到很大破坏。民间谣传是尼禄皇帝下令纵的火,尼禄为了转移视线,就嫁祸基督徒,许多基督徒被定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记载:「他们在死前受尽凌辱。他们被逼披上兽皮,惨遭恶犬撕裂,或被钉在十字架上,或在夜幕低垂时被人活活烧死,把这些熊熊的火光当作照明之用。」很可能在这段迫害时期,保罗再次被捕入狱,在罗马等待最后的判决。这时来访者稀少,因为当时若有人公然自认是基督徒,就有被捕及折磨至死的危险(提后一16-17)。保罗在第二次被囚罗马、即将殉道之前写了《提摩太后书》。
《提摩太前书》的内容与《提多书》相似,但针对以弗所和克里特众教会的具体情况,重点有所不同。本书整体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 A. 问候(一1-2);
- B. 为正道打美好的仗(一3-20);
- C. 神家当有的秩序(二1-三13);
- D. 教会是神的家(三14-16);
- C1. 恢复神家的秩序(四1-六10);
- B1. 为真道打美好的仗(六11-21a);
- A1. 祝福(六21b)。
保罗写本信的目的, 是为了处理教会内部出现的假师傅:「我往马其顿去的时候,曾劝你仍住在以弗所,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也不可听从荒谬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一3-4)。虽然加拉太和哥罗西教会也遭到了假师傅的搅扰,但以弗所教会的假师傅更加特殊:他们是教会内部的领袖(一3、7、19-20;六3;徒二十30),所以更要谨慎处理。因此,保罗并没有公开写信给教会,而是在私人信件中谈论公事(六21),勉励提摩太执行洁净教会的艰巨任务。此时,以弗所教会已经成立十多年了,并不缺乏成熟的制度和领袖(徒二十17),所以保罗首先关注的是持守真道,其次才是恢复秩序;并没有教导如何组织教会,反而强调不要急着按立教会领袖(五21-22)、妥善处理犯错的领袖(五19-20);也没有提到教会领袖的专业资质,反而关心个人品格、家庭生活和忠心教导(三1-13)。虽然本信被后人称为「教牧书信」,但关注的重点其实不是如何牧会,而是如何清除偏离真道的领袖对教会的影响。
尽管本信的许多内容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才能被正确理解,但其重要性和适用性却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世代。因为圣灵借着本信所说的话,使历世历代的教会「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三15)。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