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第4章逐节注解、祷读

【伯四1】「提幔人以利法回答说:」

【伯四2】「人若想与你说话,你就厌烦吗?但谁能忍住不说呢?」

【伯四3】「你素来教导许多的人,又坚固软弱的手。」

【伯四4】「你的言语曾扶助那将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软弱的膝稳固。」

【伯四5】「但现在祸患临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便惊惶。」

【伯四6】「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神吗?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纯正吗?」

  • 「以利法」(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精金」。以利法是约伯三位朋友中最温柔的一位,他可能年纪最大(十五10),所以首先发言。四至五章是以利法的讲论,他以人生经验和神秘经历为权威,四平八稳,处处流露出长者的智慧和深度,但却不能对症下药。
  • 「你就厌烦吗」(2节),可译为「你会不耐烦吗」(英文ESV译本),可能是为自己接下来的发言预先致歉,恐怕约伯厌烦。
  • 第4节的意思是说:「你曾帮助他人,现在却不能帮助自己」,就像祭司长和文士讥诮被钉十字架的主耶稣:「祂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可十五31)。我们若用别人「素来」(3节)的刚强去衬托「现在」(5节)的软弱,纵然道理再正确,也会把劝勉变成讽刺、安慰变成挖苦;不但不能造就人,反而把人越推越远。
  • 以利法首先肯定约伯曾经教导、坚固、扶助过许多软弱者(3-4节),但马上就责备他不能以身作则、实践自己的教导(5-6节),结果在约伯的耳中,句句都成了风凉话。我们若要说造就人的话,就要避免这个很不真诚的「但」(5节)字;因为别人很清楚,「但」字前面往往只是客套,「但」字后面才是言归正传。
  • 以利法并没有设身处地体谅约伯的痛苦,而是置身事外地发表了一些「正确的废话」、「冰冷的真理」,不但不能劝勉、安慰约伯,反而给他的伤口撒了一把盐。真理是有温度的,是可以柔软人心的,但我们若缺乏同理心,只会把真理变成坚冰。我们若置身事外地指责别人的软弱(3-6节),将来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也会被同样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七2)。
  • 三位朋友对发生在天上的事情一无所知,却很有把握地坚持自己的臆测,虽然讲了许多正确的话,但却都不适用于约伯的遭遇。即使他们看见了天上的事情,发表另外一番高论,也不可能阐明属灵的真相,因为真理只能由神自己来启示(四十二4-5)。三至二十八章是约伯与三位朋友的辩论,分为三个回合:
    1. 约伯的哀歌(第三章)。
    2. 第一个回合(第四-十四章):三友根据因果报应的理论,强调人必然是因犯罪而受苦。他们打遍天下只有一招:不是神错就是约伯错,既然神不会错,那当然是约伯错。
    3. 第二个回合(第十五-二十一章):不管约伯如何反驳、喊冤,三友径自称他为「恶人」,甚至开始讲论恶人的结局。
    4. 第三个回合(第二十二-二十六章):三友没有任何新的论点,而是指控约伯一些「可能」犯的罪。
    5. 约伯的总结(第二十七-二十八章):他觉得自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二十七1),所以只能死不认罪——「我断不以你们为是;我至死必不以自己为不正」(二十七5)。

【伯四7】「请你追想:无辜的人有谁灭亡?正直的人在何处剪除?」

【伯四8】「按我所见,耕罪孽、种毒害的人都照样收割。」

【伯四9】「神一出气,他们就灭亡;神一发怒,他们就消没。」

【伯四10】「狮子的吼叫和猛狮的声音尽都止息;少壮狮子的牙齿也都敲掉。」

【伯四11】「老狮子因绝食而死;母狮之子也都离散。」

  • 「请你追想」(7节),意思是请约伯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
  • 「无辜的人有谁灭亡?正直的人在何处剪除」(7节),这句话既不符合历史,也没有真理的根据。
  • 「按我所见」(8节),意思是以利法的人生经验。他的人生经验就是因果报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暗示约伯就是那「耕罪孽、种毒害的人」(8节),所以「照样收割」(8节)自己犯罪的结果。而神是赏善罚恶的神,祂必击打恶人(9-11节)。
  • 以利法无中生有地暗示约伯有罪,论据不足、修辞来补。他指出,再强大的恶人至终都将毁灭,就像一窝残暴的狮子(10-11节)。但这在约伯的耳中,那群狮子就是他遭难的儿女;这样的「劝勉」,是对约伯更深的伤害。
  • 约伯和三位朋友都相信因果报应,而撒但也把因果报应当作挑战神的悖论:神若施行因果报应,人的善行就成了交换赏赐,怎么会有真正的敬畏和爱?神若不施行因果报应,又怎么能公正地赏善罚恶?人生如果只是在等待被另一块多米诺骨牌所击倒,道德、敬虔又有什么意义呢?但因果报应在约伯身上却颠倒了,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一1),却受尽苦难。三位朋友要约伯胡乱认罪,借以安抚神的怒气、重获赐福;而撒但就等着约伯屈服于三位朋友不断增加的压力,好证实「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一9)。但约伯却拒绝妥协,因为他所要的不是恢复正常的生活,而是恢复与神之间的「密友之情」(二十九4)。

【伯四12】「我暗暗地得了默示;我耳朵也听其细微的声音。」

【伯四13】「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世人沉睡的时候,」

【伯四14】「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

【伯四15】「有灵从我面前经过,我身上的毫毛直立。」

【伯四16】「那灵停住,我却不能辨其形状;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静默中听见有声音说:」

【伯四17】「必死的人岂能比神公义吗?人岂能比造他的主洁净吗?」

【伯四18】「主不信靠祂的臣仆,并且指祂的使者为愚昧;」

【伯四19】「何况那住在土房、根基在尘土里、被蠹虫所毁坏的人呢?」

【伯四20】「早晚之间,就被毁灭,永归无有,无人理会。」

【伯四21】「他帐棚的绳索岂不从中抽出来呢?他死,且是无智慧而死。」

  • 「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13节),可译为「在夜间异象的思想之间」(英文ESV译本)。
  • 以利法理性不够、异象来凑,用一个无法证实的异象来支持他的观点(15节),让约伯无从反驳。异象中的那灵说话似是而非(17-21节),并不能把人领到神面前,只会让人越来越迷惑。
  • 「祂的臣仆」(18节)、「祂的使者」(18节)指天使。那灵宣称,天使比人尊贵,尚且得不到神的信任,更何况是卑微的人呢(19-21节)?事实恰恰相反,「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来一14)。神是全知的,祂若不是信任约伯,怎么能放心地把约伯交在撒但的手中(一12;二6),让他承受撒但这么彻底的对付呢?
  • 「帐棚的绳索」(21节)原文是单数。仅有的一根绳索若被拔出,帐棚就会失去固定之物而倒塌,比喻死亡。
  • 「无智慧而死」(21节),指人生短暂,还来不及积累足够的智慧,就已经死亡,所以人不可能比神更加「公义、洁净」(17节)。
  • 以利法的整篇讲论是一个对称的结构,12-21节灵的启示是他论证的中心,劝勉的话放在前后两边:
    • A. 开头的陈述(四2);
    •  B. 劝勉(四3-6);
    •   C. 因果报应的法则(四7-11);
    •    D. 灵的启示(四12-21);
    •   C1. 因果报应的法则(五1-7);
    •  B1. 劝勉(五8-26);
    • A1. 结束的陈述(五27)。
  • 以利法高举无法证实的异象,认为人不可能比神更加公义、超越(17节),所以受苦一定是因为犯罪,结果把约伯推向了更加痛苦的深渊。虽然他的某些前提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正确不等于准确,经验不代表真理,灵异不等于灵恩,灵恩不代表灵命。人若追求感觉,就会丧失「辨别诸灵」(林前十二10)的能力;人若夸口经验,就会倚老卖老;人若被感觉和经验捆绑,就会用有限的人生经验和神秘经历去代替真理,结果是越走越偏。
上图: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的版画《以利法的异象 The Vision of Eliphaz》,描绘「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伯四14)。

上图: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的版画《以利法的异象 The Vision of Eliphaz》,描绘「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伯四14)。

上图:阿拉伯沙漠中的贝督因人帐棚,用绳索固定在地上。绳索若拔出,帐棚就会倒塌。「他帐棚的绳索岂不从中抽出来呢」(伯四21),意思是「他岂不要死亡吗」。

上图:阿拉伯沙漠中的贝督因人帐棚,用绳索固定在地上。绳索若拔出,帐棚就会倒塌。「他帐棚的绳索岂不从中抽出来呢」(伯四21),意思是「他岂不要死亡吗」。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约伯记第3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约伯记第5章逐节注解、祷读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