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六1】「约伯回答说:」
【伯六2】「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我一切的灾害放在天平里;」
【伯六3】「现今都比海沙更重,所以我的言语急躁。」
【伯六4】「因全能者的箭射入我身;其毒,我的灵喝尽了;神的惊吓摆阵攻击我。」
【伯六5】「野驴有草岂能叫唤?牛有料岂能吼叫?」
【伯六6】「物淡而无盐岂可吃吗?蛋青有什么滋味呢?」
【伯六7】「看为可厌的食物,我心不肯挨近。」
- 虽然以利法并没有明说约伯犯罪,但言语之中已经断定约伯是因犯罪而被神「惩治」和「管教」(四8;五17),劝他按照某种「属灵的公式」让生活恢复正常(五17-27)。虽然以利法所提出的条件不难满足,但约伯却看出了其中的危险,所以拒绝了他的劝告。六至七章都是他的回应。
- 「烦恼」(2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忿怒」(五2)是同一个词,约伯是用同样的语言针锋相对地反驳以利法。约伯希望能将自己的烦恼「称一称」(2节),好让那些责备他的人感同身受,体会他的痛苦「比海沙更重」(3节)。
- 约伯承认自己「言语急躁」(3节),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苦难是出于神,是因「全能者的箭射入我身」(4节)、「神的惊吓摆阵攻击我」(4节),所以痛苦难当。他发现自己已经从神的「密友」(二十九4)变成了「仇敌」(十三24),并且完全不明白这是怎么发生的,这就是他最大的痛苦。
- 「蛋青」(6节)指一种没有滋味、「可厌的食物」(7节),但并不能确定是什么。
- 「野驴有草岂能叫唤?牛有料岂能吼叫」(5节),约伯的急躁也是因为灵里没有饱足;而以利法空洞的说教非但不能让他得安慰,反而像「蛋青」一样语言乏味、令人厌恶。我们劝勉的话语、讲台的信息,若是和以利法一样缺乏同理心,纵然道理四平八稳,也没有生命的甘甜;不但不能满足人心的饥渴,反而会让人「看为可厌、心不肯挨近」(7节),让神的群羊因为无草无料而「叫唤、吼叫」(5节),甚至饥不择食地找「一兜野瓜」(王下四39)来充饥。
【伯六8】「惟愿我得着所求的,愿神赐我所切望的;」
【伯六9】「就是愿神把我压碎,伸手将我剪除。」
【伯六10】「我因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就仍以此为安慰,在不止息的痛苦中还可踊跃。」
【伯六11】「我有什么气力使我等候?我有什么结局使我忍耐?」
【伯六12】「我的气力岂是石头的气力?我的肉身岂是铜的呢?」
【伯六13】「在我岂不是毫无帮助吗?智慧岂不是从我心中赶出净尽吗?」
- 「惟愿我得着所求的,愿神赐我所切望的」(8节),意思是向神求死(9节)。以利法的讲论对约伯并没有起到任何勉励的作用,他仍然沉浸在绝望求死的心境中(三3、7、11、21)。
- 「切望」(8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盼望」(四6)和「指望」(五16)是同一个词,「压碎」(9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毁坏」(四19)和「被压」(五4)是同一个词,「智慧」(13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成就」(五12)是同一个词,约伯是用同样的语言回应以利法。
- 「压碎」(9节)原文与「毁坏」(五4)、「被压」(五4)是同一个词。「愿神把我压碎」(9节),是约伯引用以利法的话来表达生不如死的体会。这个体会完全准确:8-13节每一句都充满了「我」,而神在约伯身上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我」完全「压碎」!
- 「圣者」(10节),指神(赛一4;五19)。虽然以利法话里话外的定罪(四8;五17)并不能正面帮助约伯,但却让约伯自忖「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10节),所以问心无愧,「在不止息的痛苦中还可踊跃」(8节),在绝望痛苦中还有勇气不断转向神。
- 「结局」(11节)意味着盼望,约伯此时完全不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雅五11),所以没有「气力」(11节)再忍耐下去。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在地上「忍耐到底」(太十22),是因为神已经向我们显明了「祂旨意的奥秘」(弗一9)。
- 「智慧岂不是从我心中赶出净尽吗」(13节),可译为「支持岂不是从我心中赶出净尽吗」(英文ESV译本)。
- 以利法劝告约伯继续「仰望神」(五8),但约伯已经没有力量和盼望继续「等候、忍耐」(11节),所以他并没有假装刚强、苦苦挣扎,只想一死了之。我们若是靠着肉体的力量行走天路,是走不了多远的;指望朋友的帮助,最终也往往是失望(13节)。所以,「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加三3)。
【伯六14】「那将要灰心、离弃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当以慈爱待他。」
【伯六15】「我的弟兄诡诈,好像溪水,又像溪水流干的河道。」
【伯六16】「这河因结冰发黑,有雪藏在其中;」
【伯六17】「天气渐暖就随时消化,日头炎热便从原处干涸。」
【伯六18】「结伴的客旅离弃大道,顺河偏行,到荒野之地死亡。」
【伯六19】「提玛结伴的客旅瞻望;示巴同伙的人等候。」
【伯六20】「他们因失了盼望就抱愧,来到那里便蒙羞。」
【伯六21】「现在你们正是这样,看见惊吓的事便惧怕。」
- 「敬畏」(14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敬畏」(四6)是同一个词,约伯是用同样的语言回应以利法。14-21节以「敬畏」(14节)开始,以「惧怕」(21节)结束,是一个完整的段落。
- 「慈爱」(14节),原文是「良善、慈爱、忠诚」,特指信实守约的爱。第14节原文的意思不能完全确定。
- 「结伴的客旅」(18、19节),指古代长途旅行的商队,商人们结伴而行,互保安全。「提玛」(19节)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北,「示巴」(19节)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都是当时从事长途贸易的民族。约旦河东的王道是古代的南北通商大道(民二十17),从亚喀巴湾向北经过约旦高原,一直到大马士革。冬天雨季路面泥泞,商队主要是在夏天旱季出行。三位朋友都熟悉旷野旅行,所以15-20节的例子可以生动地表达约伯的失望心情。
- 「溪水流干的河道」(15节),指旷野里季节性的旱溪。约伯把朋友们比作旱溪,雨季商队稀少时,水涨流急;旱季商队最需要水,溪水却干涸了(15-17节)。当约伯最需要朋友的安慰时,却感到朋友们对他「好像溪水」(15节)。我们在肢体的眼中是「溪水流干的河道」吗?我们对人的帮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呢?
- 「看见惊吓的事便惧怕」(21节),原文的意思不能完全确定。可能指三位朋友认定约伯被神惩治,所以不敢表达同情。
- 三位朋友为了帮助约伯,都坚持要求约伯顺从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却是「诡诈」(15节)的旱溪,是让人「离弃大道,顺河偏行,到荒野之地死亡」(18节)的死路。我们安慰人、劝勉人的时候,不要总是满有把握地替人出主意,当心这主意也会带人「到荒野之地死亡」,正如谚语所说的:「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良好的愿望铺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伯六22】「我岂说:请你们供给我,从你们的财物中送礼物给我?」
【伯六23】「岂说:拯救我脱离敌人的手吗?救赎我脱离强暴人的手吗?」
【伯六24】「请你们教导我,我便不作声;使我明白在何事上有错。」
【伯六25】「正直的言语力量何其大!但你们责备是责备什么呢?」
【伯六26】「绝望人的讲论既然如风,你们还想要驳正言语吗?」
【伯六27】「你们想为孤儿拈阄,以朋友当货物。」
【伯六28】「现在请你们看看我,我决不当面说谎。」
【伯六29】「请你们转意,不要不公;请再转意,我的事有理。」
【伯六30】「我的舌上岂有不义吗?我的口里岂不辨奸恶吗?」
- 此时约伯最需要的是「明白在何事上有错」(24节),好知道为什么失去了神的「密友之情」(二十九4),并不是物质的帮助(22-23节),也不是苍白的同情和徒然的安慰,更不是泛泛的指责。「正直的言语力量何其大」(25节),但无端笼统的「责备」(25节)却毫无属灵的能力,只是空洞的说教。约伯承认人会因犯罪而受苦,也愿意认罪悔改,所以要求朋友们清清楚楚地指出他的罪,而不是逼他承认莫须有的罪名。
- 「绝望人的讲论既然如风」(26节),意思可能是说自己在绝望中的话被朋友们当作了耳旁风。
- 「你们想为孤儿拈阄,以朋友当货物」(27节),是比喻朋友出卖友情,把约伯当作商品评头论足,不尊重他的人格。
- 「请你们转意」(29节),指不要再无中生有地假设约伯有罪。
- 三个回合的辩论,每次都是以利法先讲,约伯辩白,比勒达再讲,约伯再辩白,琐法最后讲,约伯最后辩白。朋友说一句,约伯就要回两句,结果在三至二十八章的辩论中,约伯一个人就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三位朋友总共211节,约伯一个人417节)。虽然三位朋友都不是完人,他们的讲论也没有切中要害,但他们不远千里来安慰他,「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二13),摆上了代价、付出了爱心,的确是真诚的关怀。但受到委屈的约伯却认为他们是「想为孤儿拈阄,以朋友当货物」,此后的言语也越来越尖刻,里面的肉体渐渐被碰撞出来。
- 虽然三位朋友的讲论都不得要领,但他们都是神用来对付约伯、造作约伯的工具,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用途。神使用以利法的论断,把约伯从绝望求死的自怜中(三3、7、11、21)赶了出来,激发起辩论的勇气。三位朋友每次的论断都激发约伯滔滔不绝地回应,启发约伯不断深入地思考,发表内心最深之处的想法,认识自己真实的属灵光景。约伯还没出生,神就已经认识他了(诗一百三十九15-16),但约伯却不知道自己。他需要被神对付、被三位朋友激怒,经历洋葱被层层剥皮的痛苦过程,才能更深地认识神(四十二5)、更深地认识自己(四十二6),进入神为他预备的荣耀结局(四十二12-17;雅五11)。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