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第5章逐节注解、祷读

【彼前五1】「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

【彼前五2】「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

【彼前五3】「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彼前五4】「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

  • 五1-7的主题是「在教会的生活,与二11-三7「在世上的生活前后呼应,劝勉教会的领袖(1-4节)和会众(5-7节)。
  • 第1节可译为「所以,我这同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证人和分享将来所要显现的荣耀的人,勉励在你们中间的长老们」(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表明这是接续上文的思路:既然「审判要从神的殿起首」(四17),而灭命的天使又将「从殿前的长老杀起」(结九6),所以教会的长老更应当忠于职守。为了劝勉这些长老,彼得不提自己使徒的权柄(一1),而把自己称为:
    1. 「同作长老」的人,借着共同的经验和责任,劝长老们接纳自己的劝勉。
    2. 「作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也就是为主作见证、传福音的人(徒一8)。
    3. 「分享将来所要显现的荣耀的人」,这是鼓励他们:「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四13;一5)。
  • 「长老」是在各个地方教会中牧养、治理、教导信徒的领袖(徒十一30),又被称为「监督」(徒二十27-28)。使徒彼得、约翰都是长老(约贰1)。在摩西时代,长老就是以色列(出三16)和埃及(创五十7)社会中的重要角色,神在旷野里设立七十位长老帮助摩西(民十一16-17)。在王国时代,长老是先知的挚友(王下六32)、君王的谋士(王上二十8),与首领共同管理国事(拉十8),每城都有长老坐在城门口施行判断(申二十五7)。到了新约时代,长老管理犹太会堂的事务,与祭司长和文士组成犹太公会(太十六21)。而在罗马帝国的希腊文化社区里,长老的角色就像今天的市议员。将来到了天上,也有二十四位长老(启四4)。
  • 在教会里,长老的职责是「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2节;徒二十28)。
    1. 「牧养」的职责,就像牧羊人为主人放牧羊群,必须用心喂养、关怀、带领、引导和保护信徒,最终要向主人交账。
    2. 这些羊是「神的群羊」(约十14-16、27-29),并非长老的个人财产。教会是神的家,并非是长老的私人国度,「主人派他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路十二42),而「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2)。
    3. 这些羊是「神的群羊」,长老的职责是「牧养神的教会」(徒二十28),所以不能按着人的方法、而要「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教会的领袖必须「持定元首」(西二19),单单根据基督、倚靠基督,而不是效法世界的行政管理学和市场营销术。
  • 「牧养」神的群羊,是主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亲自托付给彼得的责任(约二十一15-16)。长老的职分也是主「所托付」(3节)的,形式上可能是「设立」(多一5)或「选立」(徒十四23),实际上既不是众人推举、也不是毛遂自荐,而是圣灵借着人立他们「作全群的监督」(徒二十28)。因此,年老的彼得从正反三个方面,劝勉长老们怎样「按着神旨意」照管信徒:
    1. 「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2节),事奉的动机既不是由于外界的压力,也不是根据自己的志向、热心、兴趣、才干或责任,而是甘心乐意地回应神恩典的呼召(林后五14)。因此,长老的事奉是满足神、而不是讨好人;不要期望从事奉和人得满足,而要从神那里得喜乐。长老应当警惕的第一个试探是:疏于职守(结三十四2)。
    2. 「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2节),事奉的目标既不是为了钱财、名声、地位,也不是为了虚荣、权力、成就感,而是因为渴望事奉神(提前三1)。因此,长老的事奉要任劳任怨、不图回报。长老应当警惕的第二个试探是:贪爱名利(结三十四3)。
    3. 「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3节),事奉的方式既不是靠规条权力辖制群羊,也不是借关系手腕驱赶群羊,而是效法基督,用生命的见证和爱心的榜样走在群羊前面(约十4)。「作群羊的榜样」是仆人的事奉(可十42-44)、是在生命里的服事,不是在人前装假,而是自己里面顺服基督的权柄、让基督活出来的结果。长老应当警惕的第三个试探是:滥用权柄(结三十四4)。
  • 长老的属灵领导力,来自属灵的影响力;属灵的影响力,来自真实和悔改。「作群羊的榜样」,不是作楷模,而是当镜子;不需要十全十美,但却要真实。
    1. 长老不要叫人效法自己的恩赐、才干,因为那些都是圣灵所赐的,只是「别人的东西」(路十六12),并不是自己的。
    2. 长老不要叫人效法自己的忠心、爱心和谦卑,因为一个自以为义、沾沾自喜的人,终究会沦为一个笑话(路六41;二十46-47;太六2)。
    3. 长老最重要的榜样是悔改。因为人唯一真正拥有的是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唯一当做的,就是认罪悔改(太三2;四17)。长老应当作背负十架、经历破碎的榜样,让人观看自己为人的结局(来十三7)。失败的见证并不光荣,但十字架的终点却是荣耀、悔改之后必得活水,做长老的有责任用榜样帮助信徒明白这个属灵原则。
    4. 只有彻底悔改的长老,才能带出真正悔改的群羊。彼得用自己的见证证明(太二十六40;太二十六69-75),基督可以赦免最严重的罪,「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因此,长老不可骄傲伪善、文过饰非。
    5. 长老不该因作榜样而自鸣得意,反而更要恐惧战兢、随时认罪,时时想到:「这事谁能当得起呢」(林后二16)。「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雅三1),审判要从殿前的长老开始(结九6)。
  • 「牧长」(4节),指众牧人的首领。「群羊的大牧人」(来十三20)主耶稣基督(约十11、14),祂才是群羊真正的大牧人(结三十四11-24),教会的长老只是「与神同工的」(林前三9)。
  • 「冠冕」(4节),原文可以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也可以指在筵席中给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乐之情。人的花冠不久就会枯萎,基督所赐的「荣耀冠冕」(4节)却是「永不衰残的」(4节)。信徒所盼望的奖赏是基督自己(腓三14),所以此处的「荣耀冠冕」不是一种奖赏,而是荣耀的喜乐。

【彼前五5】「你们年幼的,也要顺服年长的。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彼前五6】「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祂必叫你们升高。」

【彼前五7】「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祂顾念你们。」

  • 第5节原文以「同样」(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开头,表明同样是「按着神旨意」(2节),教会中「年幼的,也要顺服年长的」(5节)。
    1. 长老有责任按着神的旨意照管教会(2节),同样,会众也有责任按着神的旨意顺服长老(5节),彼此同心配搭。「年长的」原文就是「长老」;「年幼的」与「年长的」相对,指教会中除长老之外的会众。
    2. 不但会众要顺服长老的属灵权柄,所有的信徒之间「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5节)。「彼此顺服」,就是放下自己、「彼此洗脚」(约十三14),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谦卑是服事的前提,服事是谦卑的操练,这是主耶稣亲自作出的榜样(约十三4-15)。
    3. 信徒「彼此顺服」的原因,是为了效法基督,也是「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5节;箴三34);骄傲就是与神为敌,谦卑是人承受恩典的条件。
  • 6-7节原文是一句话:
    • 信徒一旦认识到神对骄傲者和谦卑者的态度(5节),就应当「彼此顺服,而且谦卑自己、「服在神大能的手下」(6节),顺服神手的工作。不但顺服神手的保守和供应,也顺服神手所量给的苦难(三17)。因为神允许我们现在降卑受苦,是为了将来使我们「升高」(太五3;二十三12)得荣耀,正如基督自己所经历的(腓二6-11)。因此,教会不但应当彼此顺服,更应当全然顺服神,让谦卑成为教会领受神恩典的管道(雅四6)
    • 第7节引自七十士译本诗五十五22。「服在神大能的手下」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受苦时「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7节),交给大能的神来处理。信徒不应该对困难过分焦虑,因为神顾念我们,祂是「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诗六十八19),比我们更关心(太六26)和了解(太六32)我们的需要,甚至差派圣灵帮助我们正确地祷告(罗八27;太六33)。

【彼前五8】「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彼前五9】「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牠,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

  • 五8-9的主题是「谨守警醒、抵挡仇敌」,与一13-二10「谨慎自守、预备自己」前后呼应。
  • 「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7节),并不是放松懈怠、不尽本分,而是「务要谨守、警醒」(8节);不是被忧虑所困,而是要「警醒祷告」(四7;可十四38)。正因为神「顾念」(7节)我们,我们才能有「警醒」的能力,也能对「谨守」的结果有把握,因为「马是为打仗之日预备的;得胜却在于耶和华」(箴二十一31和合本修订版)。「忧虑」使我们为今世的事挂心,以致灵性打盹、沉睡;「谨守、警醒」却使我们能够抵挡魔鬼。「警醒」正是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彼得的嘱咐(太二十六41;可十四38)。
  • 「魔鬼 diabolos」原文的意思是「控告者、毁谤者」,牠喜欢在神面前「昼夜控告我们弟兄」(启十二10;伯一6-9;二1-6;亚三1)。魔鬼可能是神起初创造的天使长之一,被初期教会的许多教父称为「路西法 Lucifer」,也就是「明亮之星」(赛十四12)的拉丁语。牠因为骄傲而堕落(赛十四12-15),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天使跟随牠(启十二4),成为「污鬼」(路四33)、「邪灵」(弗二2)。魔鬼有四个头衔:「龙、古蛇、魔鬼、撒但」(启十二9;二十2)。「龙」指出牠的残忍凶暴,「古蛇」指出牠是诡诈诱惑人的(创三1),「魔鬼」指出牠是毁谤控告者,「撒但」指出牠是与神作对的。
  • 「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8节),这句话表明:
    1. 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诗二十二13),虽然凶猛,但却不能吞吃所有的信徒,只能吞吃那些不「谨守,警醒」,灵性昏睡、靠近试探的人。因为狮子虽然凶猛,但速度和耐力都比不过它们爱捕食的大型食草动物,所以通常都埋伏在水源旁、深草中,伺机袭击不够警惕、主动靠近的猎物。彼得在客西马尼园没有「警醒祷告」(可十四38),结果三次不认主(太二十六69-75)。神允许他陷入失败而逃脱,是为了坚固弟兄(路二十二31-32)、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教训。
    2. 魔鬼「遍地游行」,先嗅到了死亡的气息,才会吞吃「可吞吃的人」。牠所吞吃的不是身体、而是信心,因为牠知道杀身体没用(路十二4)。但是,许多人却不稀罕自己的灵魂,只稀罕身体;并不关心信心,只关心难处。
    3. 魔鬼是可以抵挡、也应该抵挡的。正如被狮子攻击的猎物常常能够挣扎逃脱,丧失斗志的猎物只能束手就擒。因此,我们不可忽略魔鬼的存在,但也不必在魔鬼面前胆怯退缩。正因为我们有神的「顾念」,基督已经得胜(来二14;约壹三8;创三15),那在我们里面的比牠大(约壹四4)。
    4. 魔鬼吞吃信心的方法,是用外面的逼迫和引诱,引动人里面肉体的私欲。因此,抵挡魔鬼不是倚靠肉体,而是凭信心顺服神、「用坚固的信心抵挡牠」(9节),也就是将受苦的心志作为兵器(四1),「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雅四7)。相反,一个人越不顺服、越害怕受苦,就越无法专心跟从主,越容易被魔鬼欺负。而保持顺服的方法,是时时警醒、常常祷告(路二十一34;二十二40、46)、彼此顺服」。顺服人、才能顺服主,若是连看得见的人都不顺服,怎么能顺服看不见的神呢?连神设立的秩序都不肯顺服,怎么能顺服设立秩序的神呢?人若不顺服,魔鬼就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因此,顺服就是对自己的保护。
  • 「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9节),这是提醒我们,其他的信徒也在遭受魔鬼的攻击,甚至包括亲眼见过主的使徒彼得(路二十二31),所以我们应当站立得稳、抵挡魔鬼。有些信徒常常以为自己所受的苦难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别人都不理解我们的难处,所以感到孤单、自怜、灰心。实际上,我们「在世上的众弟兄」都要照神旨意为主受苦(三17;四19),没有什么苦难是特别的,也没有什么苦难是不能靠主胜过的。
上图:东非,五只狮子正埋伏在草丛中,等待一只斑马渡过马赛马拉河(Maasai Mara)。

上图:东非,五只狮子正埋伏在草丛中,等待一只斑马渡过马赛马拉河(Maasai Mara)。

上图:斑马上岸以后,有一只性急的狮子过早地暴露了。

上图:斑马上岸以后,有一只性急的狮子过早地暴露了。

上图:斑马发现了性急的狮子,扭头就跑回去了。这么近的距离,狮子也追不上斑马,因为狮子的速度和耐力都比不过斑马,只有丧失警惕、丧失斗志的斑马才会被狮子吃掉。同样,虽然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但神限制了魔鬼的能力,只有不谨守、警醒,没有坚固信心基督徒才会被魔鬼吞噬;只要「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牠」(彼前五9),就一定能脱离魔鬼。

上图:斑马发现了性急的狮子,扭头就跑回去了。这么近的距离,狮子也追不上斑马,因为狮子的速度和耐力都比不过斑马,只有丧失警惕、丧失斗志的斑马才会被狮子吃掉。同样,虽然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但神限制了魔鬼的能力,只有不谨守、警醒,没有坚固信心基督徒才会被魔鬼吞噬;只要「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牠」(彼前五9),就一定能脱离魔鬼。

【彼前五10】「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祂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

【彼前五11】「愿权能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 五10-11的主题是「得胜的应许」,与一3-12「永活的盼望」前后呼应。
  • 神在基督里呼召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受苦、而是为了让我们得基业(一4-5)。百般的试炼」(一6)是经历诸般恩典」(10节)的机会,受苦是通往荣耀的道路(来十二2);苦难是暂时的,荣耀是永远的(7节)。因为拥有至高权能、永恒不变的主(11节)应许必「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10节),让我们在苦难中经历恩典,生命更加成熟、更有价值。苦难不能换取荣耀,却能使我们的生命被神成全到可以「得享祂永远的荣耀」(10节)的地步。因此,我们应当凭信心支取神的应许、让基督的得胜成就在我们身上(9节;约壹四4)。
  • 「成全」原文与「补」(可一19)是同一个词,也可译为「恢复」(英文ESV译本),也就是在苦难之后被神恢复、「从新得力」(赛四十31),软弱变为刚强、失败变为得胜。
  • 关于「恩典」(10节)的更多解释,参见一10注解。

【彼前五12】「我略略地写了这信,托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西拉转交你们,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彼前五13】「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

【彼前五14】「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

  • 五12-14是「平安的祝福」,与一1-2「平安的问候」首尾呼应。
  • 「我略略地写了这信」(12节),指与本信所表达的内容相比,篇幅实在很短(来十三22)。本信就和《希伯来书》一样(来十三22),用简短的书信发表了极其宝贵丰富的信息,实在是圣灵默示的结果。
  • 「西拉」(12节)原来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之一(徒十五22),被派到安提阿教会宣布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徒十五27),有先知的恩赐(徒十五32),是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中的同工(徒十五40)。他也是罗马公民(徒十六37),受到更好的文学与修辞学教育,可能帮助彼得在本信文字上进行了润色。
  • 「巴比伦」(13节)是旧约时代著名的大城,但此时已经衰败荒凉,当地的犹太人早就于克劳第年间迁到西流基(《犹太古史记》卷18第9章371-379节),没有证据显示彼得曾经到过巴比伦、或者此地有教会。彼得写本信时正在罗马(优西比乌《教会史》卷3第1章第2段),所以「巴比伦」很可能代表罗马城(启十七5、18)。在旧约时代,巴比伦城是巴比伦帝国的权力中心,也是被掳选民的寄居之地;在新约时代,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政治枢纽,被犹太人和基督徒视为当代的巴比伦,整个罗马帝国都是信徒的寄居之地(一1)。
  • 「马可」(13节)是巴拿巴的表弟(西四10),与使徒彼得关系亲密(徒十二12),是彼得属灵的「儿子」(13节),《马可福音》就是由彼得口授、马可撰写的。马可曾经跟随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外出宣教(徒十二25),中途退出(徒十三13),后来又被保罗重用(提后四11),可能一直在罗马陪伴保罗、直到他去世(西四10;门24),此时正与彼得一起同工。
  • 「彼此亲嘴」(14节),是新约时代主人向客人问安的方式(路七45),信徒也以此表示彼此之间的团契交通(罗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后十三12;彼前五14),现代希腊东正教会在特殊场合还沿用亲嘴的礼节。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在古代一个人向尊长问安,是用嘴亲手、胸、膝或脚,向朋友则亲他的脸颊」,通常是男人对男人,女人对女人。
  • 彼得最后吩咐「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14节),这「爱心」是生命经过破碎、日益成熟的表现:
    1. 曾经拿刀砍人的使徒彼得(可十四47),到了晚年却说:「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四8)。
    2. 曾经逼迫信徒的使徒保罗(徒九1-2),到了晚年却说:「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林前12:31),「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十三13)。
    3. 曾经外号雷子的使徒约翰(可三17;路九54),到了晚年却说:「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约壹四16)。
  • 本信的两大目的,是生活上的「劝勉」(12节)和真理上的「证明」(12节)。一面鼓励信徒为主受苦、一面「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好让蒙神拣选的信徒能在恩典上「站立得住」(12节)。因为我们生命中所经历一切,即使是难处和试炼,也都是「那赐诸般恩典的神」(12节)所量给我们的。因此,本信以「平安」(一2)开始、「平安」(14节)结束,这平安已经归于「凡在基督里的人」(12节),正是祂道成肉身的目的(路二14)。对于每一个为义受苦、为主受苦的信徒来说,只要我们与主联合、成为基督身体的一部分,「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7)!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彼得前书第4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彼得后书第1章逐节注解、祷读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