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4章逐节注解、祷读

【来四1】「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原文是你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来四2】「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来四3】「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 在三7-四13的交错平行结构中,四1-13对应于三13-14,是信徒「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三13)的内容,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告诫信徒「不可硬着心」(7b):
    • A. 相信的人才能进入安息(1-3节);
    •  B. 安息仍然为人存留(4-6节);
    •   C. 今日不可硬着心(7节);
    •  B1. 为人存留的是神的安息(8-10节);
    • A1. 我们当竭力进入安息(11-13节)。
  • 1-3节的主题是「相信的人才能进入安息」,与11-13节「我们当竭力进入安息」首尾呼应。
  • 第1节可译为「所以,既然进入祂安息的应许依旧存在,我们就该存畏惧的心,免得我们 中间有人似乎没有得到安息」(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句话包含三层意思:
    1. 「进入祂安息的应许依旧存在」,表明这应许不只是旧约的以色列人进迦南(申十二9-10),所以与今天的新约信徒也有关系。「安息日」(出二十8)和迦南「安息地」(申十二9),都是预表「在基督里有分」(三14)的属天安息(太十一28-30)。
    2. 这应许不是「安息」,而是「进入祂安息」。因为神的「安息」已经预备好了,现在就可以得着,并非将来才有的盼望。
    3. 人若要「进入祂安息」,首先「就该存畏惧的心」。人若惧怕神(十二28-29),就必不惧怕人(十三6);人若不惧怕神,就会惧怕人,结果像旷野里的以色列人那样惹神发怒(三8、11),看到亚衲族的巨人(民十三33),就不敢相信神的应许(三19;创十二1、7;十三14-16)。结果,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埃及,但却不能进入迦南美地;新约的信徒虽然已经得救,但生活也可能「似乎没有得到安息」。
  • 人要进入神的安息,必须有两个条件:
    1. 「福音」(2节):就是「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对于旷野里的以色列人,就是约书亚和迦勒对流奶与蜜之地的美好见证(民十四7-9);对于新约的信徒,就是主耶稣已经成就了「这么大的救恩」(二3)。「福音 ε?αγγελ?ζω /euaggelizo」与「应许 ?παγγελ?α/epaggelia」原文谐音。
    2. 「信心」(2节):这是本书原文第一次提到「信心 π?στι?/pistis」这个词。迦南美地不是以色列人自己预备的(申六10-11),基督的救恩也不是靠人成就的。人所当做的不是努力实现安息,而是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2节),相信神能成就祂的应许;人若不凭信心跟从神,不管听了多少的道,「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2节)。这信心并非得救的信心、而是得安息的信心(民二十12;犹5)。事实上,当以色列人听到摩西带他们出埃及的好消息时,「百姓就信了」(出四31),并且出了埃及、过了红海,但在加低斯却不敢相信神能领他们战胜巨人、进入应许之地(民十四1-3)。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能否承受迦南为业(书一2-4),取决于他们是否凭信心顺服地踏入约旦河(书三15);得救的信徒能否在基督里得安息,也取决于我们是否凭信心接受「进入祂安息的应许」。
  •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3节),原文是「因为我们已经信的人进入那安息」(英文ESV译本)。「已经信的人」并不是指所有得救的信徒,而是指凭信心进入安息的人。神的安息并不是将来的盼望,而是现在就可以经历的实际;不需要倚靠人的努力实现,而是神「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3节)。这安息早已预备好了,相信就可进入、不信就不得进入,所以已经信的人现在「进入那安息」,而不信的人「断不可进入」(3节)。

【来四4】「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

【来四5】「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来四6】「既有必进安息的人,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

【来四7】「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 4-6节的主题是「安息仍然为人存留」,与8-10节「为人存留的是神的安息」前后呼应,论证神的旨意不会因着人的不信而落空。
  • 「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4节),原文是「因为祂曾在某处这样论到第七日」(英文ESV译本)。「第七日」指神创造的第七日、也就是安息日(创二3)。「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4节;创二2),表明神的安息从创造的「第七日」就已经预备好了。神「并不疲乏,也不困倦」(赛四十28),祂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并不是需要休息,而是因为完成了创造的旨意和工作,所以「第七日便安息舒畅」(出三十一17)、心满意足。
  • 「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5节),引自诗九十五11。4-5节运用了犹太拉比「米大示 Midrash」解经常用的「串珠 Gezerah Shavah」原则,把有相同或相似关键字、词组的经文联系在一起彼此解释。创二2的「歇了 κατ?παυσε」与诗九十五11的「安息 κατ?παυσ?ν」在七十士译本中字根相同,所以可以把诗九十五11「我的安息」解释为创二2神在第七日所享受的安息,也就是「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
  • 「既有必进安息的人」(6节),可译为「既有这安息保留着让一些人进入」(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虽然「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7节),但神却定意要保留「进入祂安息的应许」(1节)、「让一些人进入」。因为这安息是创世以来已经预备好的,也是神定意要与人分享的;神的旨意绝不会因着人的悖逆和不信而落空,救恩就是要把罪人恢复进祂创造时所预备的安息里。
  • 第7节是四1-13交错对称结构的中心,「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7节),是整段劝勉信息的核心:
  • 「大卫的书」(7节)是犹太人对《诗篇》的称呼,第7节引自诗九十五7-8。
  • 「又限定一日」(7节),可译为「又定了一天——『今日』」(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今日」这个词就像一个警钟,在本书中一共敲响了八次(一5;三7、13、15;四7×2;五5;十三8),提醒每个信徒:「今日」是神赐给我们的机会,我们应当抓紧「今日」、进入安息。

【来四8】「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

【来四9】「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来四10】「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

  • 8-10节的主题是「为人存留的是神的安息」,与4-6节「安息仍然为人存留」前后呼应,论证神的安息不是安息日和迦南地的安息。
  • 「约书亚」(8节)原文就是「耶稣 ?ησο??/Iesous」,是希伯来文「约书亚 ???????????/yeh-ho-shoo’-ah」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约书亚继承了摩西的使命,带领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地,神「使他们四境平安」(书二十一44)。但这安息并没有持续多久,整本《士师记》的历史都在告诉我们,以色列人虽然进入了迦南,但却没能永享安息,而是在悖逆、管教、拯救、再次悖逆的模式中没完没了地循环。因此,约书亚无法做到的事情,只有在「神的儿子耶稣」(14节)才能做到。
  • 「别的日子」(8节)就是诗九十五7的「今日」(7节)。诗九十五是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写成的,以色列人在摩西的时代没有得着安息,在约书亚的时代也没有得着安息,直到进入迦南之后,圣灵还在要求身处迦南的以色列人把握「今日」、进入安息。可见,「这安息保留着让一些人进入」(6节),并不是指那些已经进入迦南的以色列人,神所应许的永恒安息,也不是约书亚所实现的短暂安息。
  • 「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9节),原文是「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英文ESV译本)。
    1. 「安息日的安息 σαββατισμ??/sabbatismos」,原文是一个单词,在新约里只出现过一次。这个特殊的用词,表明神所应许的、我们当竭力进入的「那安息」(11节),既不是十诫中的安息日(Sabbath,出二十8-11),也不是约书亚带领百姓进迦南所享受的短暂安息,而是祂自己在创世的「第七日」(4节)所预备好的永恒安息(10节)。
    2. 这安息是「为神的子民存留」的,那些有资格享受「安息日的安息」的人被称为「神的子民」,包括相信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
  • 「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10节),这句话表明:
    1. 「神歇了祂的工」,是因为对祂的工作成果完全满意,并不是停止了工作,因为主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约五17)。人「歇了自己的工」,也是因为对神的工作成果完全满意,所以不再倚靠肉体的努力,而是凭信心接受神的工作、分享祂的喜乐和满足。
    2. 「进入安息」,就是不再倚靠人的肉体,而是凭信心接受神已经做成的工作:在旧约,就是不定睛于身材高大的亚衲族巨人(民十三31-32),相信神必能领百姓得着应许之地(民十四8-9);在新约,就是不定睛于环境里的逼迫和难处,相信基督必能使我们在神面前「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16节)。
    3. 这安息今生显明在基督里(太十一28-30),因为信徒已经「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十二28)。将来也显明在永世里(启十四13),那时我们将进入天上的家乡(十一16),也就是神所预备的那座有根基的、常存的、将来的城(十一10、16;十三14),永生神的城邑、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在那里有「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

【来四11】「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来四12】「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来四13】「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祂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 11-13节的主题是「我们当竭力进入安息」,与1-3节「相信的人才能进入安息」首尾呼应。
  • 「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11节),就是「存畏惧的心」(1节和合本修订版),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2节),不要「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11节)。「竭力进入那安息」,不是「竭力去工作」,而是「竭力认识自己的败坏无能、竭力不靠肉体、竭力诚实倚靠神」;不是将来才进入永世里的安息,而是今生就能进入基督里的安息。
  •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12节),原文是「因为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英文ESV译本)。表明人若不想「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只能顺服「神的道」的管理,因为「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活泼有力、必能成就(赛五十五10-11)。主耶稣对我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63;弗二11),能穿透我们的心思,显明我们灵里的真实光景(12-13节),是神审判的根据(约十二48;林后二15-16)。我们只要对照「神的道」,就可以「辨明」(12节)自己是否有真实的信心。
  • 「魂与灵」(12节)代表人非物质的成分,「骨节与骨髓」(12节)代表人物质的成分。人自己都对自己不了解的地方,神却知道得清清楚楚。
  • 「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13节),可译为「万物在祂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必须向祂交账」(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我们真实的光景、包括「不信的恶心」(三12),在神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每个人都必须向祂交账,无处可躲(诗一百三十九1-24)。

【来四14】「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来四15】「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

【来四16】「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 14-16节的主题是「大祭司、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保障」,与三1-6「大祭司、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盼望」首尾呼应,两部分都使用了共同的关键词「天」(三1的「?πουρ?νιο?/epouranios」原文源于四14「ο?ραν??/ouranos」)、「承认 ?μολογ?α/homologia 」(14;三1「认为」原文)、「大祭司」(14、15节;三1)、「耶稣」(14节;三1)、「儿子」(14节;三6)和「坦然无惧 παρρησ?α/parrhesia」(16节;三6「胆量」原文)。
  • 既然「万物在祂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必须向祂交账」(14节和合本修订版),人类就急迫地需要一位真正能在神面前为他们做中保的代表。「大祭司」就是人在神面前的代表,而基督这位大祭司「已经升入高天」(14节),直接来到神面前,不像地上的大祭司受到各种限制(利十六2、34)。「天」原文是复数。
  • 「神的儿子耶稣」(14节),这个称呼刻意把耶稣基督的人性和神性结合起来,表明祂是神与人之间的完美中保(提前二5),有资格担任更美的大祭司(八6)。既然我们有这样一位更美的大祭司,就不应该在逼迫面前离开祂、暂时脱离难处,反而「当持定所承认的道」(14节),靠着这位大祭司胜过一切难处。
  • 信徒在逼迫和难处中「当持定所承认的道」(14节),理由是:
    1. 「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15节)。虽然主耶稣超越诸天,但祂并非高高在上、远离在地上挣扎的百姓,而是理解我们的难处和需要。祂「体恤我们的软弱」,但却要洁净我们的罪;祂乐意帮助承认自己软弱的人胜过试探和逼迫,但却要管教、拆毁以为刚强的人。
    2. 「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15节)。这不是说主耶稣经历过人类所有的试探,因为祂既没有经历过妇女才有的试探、也没有经历过老人才有的试探,但祂所受的试探本质「与我们一样」,都是要引诱人不顺从神、只注意满足「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主耶稣并不需要「凡事受过试探」的经验,就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但祂却以人子的身分亲身经历试探,是为了让受试探的人放心:「祂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二18)。我们的中保也曾和我们一样经历试探,这是对受苦之人莫大的安慰。
    3. 「只是祂没有犯罪」(15节;彼前二22;约壹三5;林后五21)。受试探并非犯罪,顺从试探才是。主耶稣并不需要「凡事受过试探」的争战,就能了解罪恶引诱的压力;但祂却以人子的身分亲自胜过了试探,是为了让受试探的人放心:既然祂「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我们同样可以效法祂胜过试探、靠着祂脱离罪恶。
  • 「施恩的宝座」(16节),就是约柜上的施恩座(出二十五17-21),这是神与摩西相会、发表启示的地方(出二十五22),象征神在天上的宝座(八1)。约柜放在至圣所里(出二十六34),与外界隔离(民一51-53),连大祭司也只能在赎罪日一年一次接近约柜(利十六2、34)。但在新约时代,信徒「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十19),得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16节)、直接面对神,软弱的人可以「得怜恤」(16节),不配的人可以「蒙恩惠」(16节),需要的人可以得着「随时的帮助」(16节)。神恩典的供应是无限量的,惟一的条件是我们凭信心去领受。因此,我们不必想方设法地倚靠自己面对试探和逼迫,那并不是基督里的安息。
上图:在旧约时代,即使是大祭司,也不可随时来到约柜上的施恩座前(利十六2),只能在赎罪日进去,并要用香的烟云遮掩施恩座,免得大祭司死亡(利十六13)。因为罪人的罪若没有被对付或遮盖,就不能直接来到神的面前。新约的大祭司基督成就了救恩之后,信徒的罪已经被基督的宝血遮盖,所以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

上图:在旧约时代,即使是大祭司,也不可随时来到约柜上的施恩座前(利十六2),只能在赎罪日进去,并要用香的烟云遮掩施恩座,免得大祭司死亡(利十六13)。因为罪人的罪若没有被对付或遮盖,就不能直接来到神的面前。新约的大祭司基督成就了救恩之后,信徒的罪已经被基督的宝血遮盖,所以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希伯来书第3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希伯来书第5章逐节注解、祷读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